市委书记“辣味三问”,南海“敢”字作答、比拼争先!

作者 林洛峰 2025-04-25 17:17

近日,在佛山市委财经委会议暨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连发三问:在现在发展中利益矛盾尖锐复杂的情况下,还能不能一往无前干事业?现在家里的坛坛罐罐越来越多,是否还敢二次创业、重新出发?当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是否还能拿出血性、拼尽全力?

以上“辣味三问”,在佛山市南海区干部队伍中引发强烈共鸣。4月25日,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全区组织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大力发扬“敢饮头啖汤”精神,树立“五敢五比五争先”鲜明导向,在南海全区掀起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干事创业热潮。

本次会议还对育才聚才、基层治理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围绕深化“人才聚产业”行动,会议提出要搭建“草灌乔林”人才团队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建设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打造人才科创“桃花源”南海样本;同时,通过推进柔性治理重点任务、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等举措,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治理体系。

4月25日,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全区组织工作会议。林洛峰 摄

4月25日,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全区组织工作会议。林洛峰 摄

五敢五比五争先

锻造勇于开拓、善于破局的南海雄师

佛山市委强调,再造一个新佛山,不能丢掉“敢饮头啖汤”的精神,要求全市上下做到“五要、五不能”,即:要争当一流,不能甘居人后;要敢想敢干,不能习惯说不;要守正出奇,不能因循守旧;要主动上手,不能甩手缩手;要主动争取,不能等待观望。

“南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创造了‘敲锣打鼓贺富’‘六个轮子一起转’等改革佳话,就是因为‘敢饮头啖汤’,南海才能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强调,“敢饮头啖汤”的精神不仅不能丢,还要传承好、发扬好。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各种挑战,面对稍纵即逝的改革发展机遇,面对“经济大区挑大梁”的使命任务,南海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支勇于开拓、善于破局的干部队伍。会议提出,要大力发扬“敢饮头啖汤”精神,树立“五敢五比五争先”鲜明导向,锻造勇于开拓、善于破局的南海雄师。

敢破旧藩篱,比理念更新,在思想解放上争先。会议强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新、铜变金,思想旧、铁生锈,要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变革,以更大力度打破思维定势,摆脱工作惯性,跳出路径依赖,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敢蹚深水区,比攻坚力度,在改革创新上争先。“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错失良机。”会议提出,凡是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老百姓的事,就要大胆地干、坚决地干,敢于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大力谋划首创性、引领型改革,推动更多“小切口”改革,以一改到底的决心“杀出一条血路”。

敢领开放潮,比格局视野,在扩大开放上争先。会议明确,要强化湾区意识、国际视野,立足国内“大循环”,拓展国际“外循环”,布局区域“微循环”,在大开放中促进大发展。要树立战略眼光,善于看大局、观大势,不断增强抢抓机遇、系统谋划、争取资源的能力水平。

敢挑重担子,比奉献精神,在担当作为上争先。会议提出,面对日益繁重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员干部必须站出来勇挑重担、担当奉献,不甩手缩手、不等待观望、不推诿退缩,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上手解决一批难点、堵点问题。

敢办小实事,比精实之功,在精准服务上争先。会议强调,南海不缺发展基础、不缺战略安排,缺的是精实的执行功夫、精细的服务功夫,要持续强化服务意识,俯下身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坚持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办好,多做雪中送炭的“小事”,少做锦上添花的“大事”。

顾耀辉表示,“五敢五比五争先”既是干事创业的导向,也是选人用人的导向,接下来,要围绕南海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多到项目建设一线去考察识别干部,把那些抓改革、促发展、挑大梁表现突出的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锻造一支勇于开拓、善于破局的南海雄师。

深化“人才聚产业”

打造人才科创“桃花源”南海样本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本次会议对南海全区人才工作进行了深入部署。会议提出,南海将深化“人才聚产业”行动,搭建“草灌乔林”人才团队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建设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打造人才科创“桃花源”南海样本。

围绕“引得进、落得下、留得住”的思路,接下来,南海将搭建“草灌乔林”人才团队梯度培育体系。

聚焦人才团队,南海将坚持产业化和市场化导向,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团队扶持奖励政策,每年新增引进不少于100个高质量人才团队项目,形成丰茂的“灌木丛”。在此基础上,南海将坚持长期主义和陪跑精神,从全区挑选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团队企业,提供陪伴式成长服务,助力优质企业早日长成“参天乔木”。

南海还会发挥头部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优选20家有市场竞争力的头部人才团队企业、链主企业,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帮助企业向上突破,带动产业发展蔚然成林。

在强化人才生产生活服务保障方面,南海将围绕人才团队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抓好全链条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

一方面,南海将拿出更大的力度做好生产性服务,重点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补投贷保”协同联动机制,用好各类科创产业基金,加大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力度;探索租金入股等模式,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国资园区载体,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推动每个镇街至少打造一个科创产业园,提高人才团队项目的承接能力和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南海将力推生活性服务更有温度,包括持续落实“南海爱才十优”,着重整合政府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推出“南海鲲鹏爱才码”2.0升级版,提供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三大维度服务,妥善解决好人才最关注的子女入学、住房安居、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

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地处佛山市南海区东部。通讯员供图

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地处佛山市南海区东部。通讯员供图

围绕打造佛山乃至大湾区重要人才科创高地,南海规划布局东部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中部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西部仙湖国际科创社区三核科创引擎。会议对加快建设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进行了重点部署。

发挥重点科创产业载体效能。南海将支持宜安科创园、季华实验室A5栋、三龙湾数智科创产业园等优质科创载体建设孵化器、加速器,重点引进一批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团队项目,全力提升文翰湖片区科创产业集聚度、辨识度。

发挥佛山季华实验室科创引擎作用,南海加快建设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通讯员供图

发挥佛山季华实验室科创引擎作用,南海加快建设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通讯员供图

强化科创平台协同引才作用。南海将进一步健全与季华实验室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积极导入各类科创平台资源,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完善产业配套和政策服务保障。南海将持续完善片区产业、交通、公共设施、人文环境等各方面配套建设,举办文翰湖创新创业大赛,持续提升人才科创要素浓度。

柔性治理+暖新凝新

构建活力、高效基层治理体系

当前南海正一体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广东省城乡融合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增强城乡基层治理效能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会议提出,要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治理体系,聚力攻坚新兴领域党建,推进柔性治理重点任务,扎实凝聚服务群众。

依托成熟的社区“创熟”工作机制,南海区桂城街道尖东社区举办楼长便民服务日活动。通讯员供图

依托成熟的社区“创熟”工作机制,南海区桂城街道尖东社区举办楼长便民服务日活动。通讯员供图

在柔性治理方面,前期南海已统筹推进新市民融合和柔性治理13项重点任务,深化全域“创熟”,促成“朗沙社区推动立体式智治模式”等六个案例入选“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去年,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场会在南海召开,“创熟”工作经验获全省推广。

据统计,截至目前,南海290个村(社区)全覆盖建成“创熟”服务阵地,累计培育街坊志愿互助会351个,“创熟”骨干7767人、楼长、街长、巷长7300余人,开展超过6000次议事协商和3万场“创熟”活动,协助化解邻里矛盾25万余件,带动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达80万余人次。

会议提出要持续深化全域“创熟”。接下来,南海将围绕“两社三中心”建设,打造有标志性的“创熟”工作品牌和项目;强化社区党组织统筹功能,进一步发掘和培育楼长、巷长、街长,完善“党支部—物业—业委会(街坊会)”联席会议机制;抓实新市民集聚区“创熟”工作,一体推进积分制治理和议事协商,引导新市民融入基层治理体系。

大力倡导和推进社区运营,同样是南海推广柔性治理的重要抓手。会议提出,要坚持“小生意+大公益”原则,打好社区基金、社区用房、社区学院三张牌,探索社区运营新模式。例如,大沥沥雄社区作为全省社区运营试点,引进5个运营项目、每年反哺资金8万元,里水金峰洲、海南州社区成立全市首家城市社区社会企业。

攻坚新兴领域党建,会议提出要强化“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构建“党建引领、政企协同、群团助力”的组织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统筹资源改造和建设一批新业态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驿站、服务点,实施常态化暖新服务项目,打造一体化“友好场景”,把服务做到新就业群体心坎上。

在南海基层,相关探索已迅速铺开。据统计,目前南海全区共设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34个,并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127个,内设便民餐桌、饮水休憩、移动wifi、应急药箱等便民设施,为“新家人”提供暖心服务。

通过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狮山镇发动常林汽车公司建设网约车党群服务中心,为网约车司机提供纠纷调解、免费餐食、一元洗车等服务,还组建了4支特色志愿服务队,获得省、市肯定;桂城街道组织小哥电竞比赛,大沥镇组织外卖小哥“探店”点评外卖质量,有效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激活隐藏在城市之中的“新”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编辑 黄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