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南区农业农村局:多链协同兴产业 奏响城乡共富曲|奋力百千万 好心聚茂名

作者 李阳诗 2025-04-30 10:48

2025年第一季度茂南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7.7%,增速全市第一;罗非鱼全产业链产值约20亿元,同比增长11%;白鸽年出栏1153.5万羽,成为粤西最大肉鸽养殖基地之一;132个行政村获评“美丽宜居村”,达标率达80.98%,连续三年茂名第一;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达100%……2024年以来,茂名市茂南区农业农村局瞄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在沃野田畴间镌刻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注脚。

迎着高质量发展的春风,茂南区农业农村局步履坚实:以“链”为犁,深耕特色产业,加速预制菜、深加工等业态延链跃升;以“美”为笔,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以“融”为脉,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堵点,推动产业增值收益反哺乡村,奋力蹚出一条以特色产业强根基、以城乡融合促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延链补链强链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走进茂南公馆镇京塘罗非鱼全产业链项目现场,机械轰鸣声与施工热潮交织;西南方向,全球最大罗非鱼种苗企业海南宝路投资的现代种业园落地,推动茂南罗非鱼“种业攻坚+全链升级”双轨并进。

作为“中国罗非鱼之都”的核心区,2024年茂南罗非鱼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并于今年3月跻身罗非鱼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标杆地位再夯实。

罗非鱼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茂南5镇1街道。图为位于公馆镇的罗非鱼养殖场。

罗非鱼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茂南5镇1街道。图为位于公馆镇的罗非鱼养殖场。

目前,茂南已构建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拥有17家罗非鱼苗种场(含1家国家级、1家省级良种场),年产优质种苗超13亿尾,稳居全国种苗供应高地。随着海南宝路种业园、京塘全产业链项目等重磅工程落地,深加工短板加速补齐,也为茂南罗非鱼“回游”开辟新增长极——茂名(茂南区)罗非鱼已在大湾区建立销售中心,日销售超20吨,市场潜能加速释放。

茂南罗非鱼“游”进佛山校园。

茂南罗非鱼“游”进佛山校园。

稻米深加工领域同样成果亮眼。深夜,位于高山镇的茂名市万粤食品有限公司车间灯火通明,鲜河粉、螺蛳粉从全自动生产线鱼贯而出,日产量超千吨直供市场超千家餐饮店。

这些产品的原料,是茂南区农业农村局瞄准米粉加工市场缺口,联合省农科院锁定直链淀粉含量26.1%的“珍贵矮1号”稻种,并带动农户扩种至8000亩,初步形成“良种繁育—规模种植—精细加工—品牌营销”链条,20余种产品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鳌头镇文蓬村的自动化育秧大棚。

鳌头镇文蓬村的自动化育秧大棚。

视线转向鳌头镇文蓬村,38亩育秧大棚内,全自动育苗设备正加紧安装,投用后成本将降低50元/亩——也标志着茂南区从优质稻种培育、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日趋完善,“一粒米”的价值潜力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在效益。

“以罗非鱼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推动公共服务向全链条延伸,构建集检验检测、电商物流、品牌运营于一体的服务集合体,探索出一条以全产业链驱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茂南区委农办主任、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开荣说。

乡村宜居宜业

绘就城乡融合共富图

暮春时节的金塘镇油城墟,连排复古造型的连片农房与稻田相映成趣,油城书屋、非遗工坊里游客络绎不绝——这座以石油文化筑基的乡村振兴示范墟,正以“城乡会客厅”的姿态,辐射带动周边20余个村庄焕发新颜。

金塘镇油城墟。

金塘镇油城墟。

向北2公里的白土村,竹篱笆围起的“生态小板块”点缀村道,绿植花海生机盎然。“过去巷道堆满杂物,如今家家门前有花园、果园,城里人都来打卡!”村民朱叔笑道。

白土村蝶变是茂南建设和美乡村的缩影。2024年,茂南区132个行政村获评“美丽宜居村”,达标率80.98%,三年蝉联茂名榜首。背后是精准施策:建成7094个“生态小板块”,“三线”整治完成率91%;新植苗木4.4万棵扮靓村庄;生态农田引来白鹭翩跹,“鹭影伴耕”成为生态新名片。

羊角镇禄段古荔园内,古荔树郁郁葱葱。

羊角镇禄段古荔园内,古荔树郁郁葱葱。

在羊角镇禄段古荔园,468棵百年荔枝古树青果初挂,生机勃发。这片曾因管护粗放、销路闭塞而沉寂的古荔林,近年来经强村公司统一流转,通过生产托管、品牌包装、订单农业等市场化运作,实现“古荔”溢价超30%,变身村集体增收的“致富果”。

这一变化得益于茂南以“党建引领+市场化运作”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由村党总支牵头,联合职业经理人,依托强村公司整合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盘活闲置资产,搭建农业服务平台,形成“资源整合—产业升级—价值增值”全产业链闭环。再通过“党员+农户”结对帮扶、田间课堂技能培训,搭配“租金+薪金+股金”模式,让村民深度嵌入产业链,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产业振兴的动能还延伸至家门口。茂南区盘活农村闲置老旧房屋,打造涵盖食品加工、手工制作、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微工厂”,带动数万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4万元,吸引众多青年返乡创业。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茂南已探索资源开发型、产业发展型等六种村级集体经济模式,8个村引入职业经理人,成立24家强村公司,累计创造就业岗位4500个。2024年,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100%,一幅“村美、业强、民富”的城乡融合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奋进者说】

茂南区委农办主任、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开荣:

锚定全链条发展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南方日报、南方+:作为茂名市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2025年将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并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谢开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6.576万亩以上,总产量不低于13.613万吨。通过巩固撂荒耕地复耕成果、推广良种良法,带动全区种植主推品种15万亩。产业升级方面,聚焦“五棵树一条鱼”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如花生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畜牧业整合小散养殖户,引入龙头企业构建“公司+农户”模式,依托冷链仓储延伸深加工链条;种植业强化荔枝、龙眼等标准化生产,推动特色产业“接二连三”。

南方日报、南方+:今年茂南将如何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谢开荣:一是示范引领。推进公馆镇造腾、周坑等5个特色示范村建设,完成白土等36个典型村培育,打造治理、经济、服务“三大中心”。二是长效整治。深化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村庄绿化管护,建立“生态小板块”设施管护机制,发挥督导组作用防止环境问题反弹。三是数字赋能。推广“粤治美”平台提升群众参与度,加快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农机服务“一网统管”,同时,以农村集体资产规范管理为突破口,整改问题合同、严控“空账率”,为乡村发展强基固本。

南方日报、南方+:茂南近年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成效显著,背后的“带农密码”是什么?

谢开荣:关键在于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今年我们计划培育农技员、高素质农民300余人次,发展“乡村工匠”、农业经理人,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例如,罗非鱼产业通过“协会+企业+农户”模式,带动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共享品牌红利。同时深化粤桂协作,为广西金秀提供种养技术支持,推动其菌菇、柑橘进入大湾区市场;与佛山禅城区共建“村企结对”,将20个结对村纳入典型村培育,复制“微改造”经验,打造农旅融合项目,让农民获得“租金+薪金+股金”多元收益。此外,优先将衔接资金投向联农带农项目,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农户兜底风险。

撰文:李阳诗 通讯员 邹玉芳

编辑 朱慧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