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婆婆(化名)的儿子终于可以放心去上班。罹患慢性肾脏病的古婆婆以往只能去三甲医院进行腹膜透析治疗,不仅路途远还需儿子请假陪同,现在古婆婆在社区医院就能使用机器自动透析,步行即可到达。此外,腹透情况还能随时在手机端查询,儿子无需过于牵挂家中老人。
“夜间透析,白天上班或学习!”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联和第二社卫中心”)内科主任庾建英说,有条件的患者还可以在家使用机器自动透析,特别对于职场人、学生等身份的年轻患者来说,无需再因频繁往返医院而中断学业、工作或社交,真正让治疗与工作、生活无缝衔接。
借助“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联和第二社卫中心通过与南方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的合作,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患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大医院同质的医疗服务,助力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更均衡。
“家门口”透析,儿女少担心
如今,古婆婆对于联和第二社卫中心再熟悉不过。每天早上8点前,儿子送她来医院,8点左右护士操作上机,此后儿子放心去上班;下午5点半左右治疗完成,儿子下班后来接她回家。不出联和街,即可完成腹膜透析治疗。
古婆婆一家人生活的改善,得益于“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在联和第二社卫中心的落地。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CKD患者高达1.2亿。更可怕的是,CKD具有发展成为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的风险,对尿毒症患者来说,目前临床治疗只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三种解决方案。
庾建英解释,相比于疾病带来的痛苦,血液透析需要一周跑2至3次医院,每次治疗4至5小时,患者没办法工作或者远距离出行。对比之下,腹膜透析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相对简单,特别是自动化腹膜透析机的便捷操作和智能化管理,让农村和边远地区也能推广应用,使CKD和尿毒症患者“透析不出街(镇)”成为可能。
2022年起,广州决定开展“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示范中心,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分中心,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试点,建立“1+3+19”三级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探索建设单病种分级诊疗体系。
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名单
广州市海珠区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卫生院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卫生院
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白云区同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卫生院
广州市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中心卫生院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中心卫生院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中心卫生院
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福和卫生院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
“我们医院提升了硬性条件,成为最早一批的试点。”庾建英介绍,2022年12月,联和第二社卫中心顺利完成住院病区改造,设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腹透病区,其中APD病房配备3张病床,并配置了4套自动化腹膜透析机、1台空气消毒机以及1台废液处理池等设施,为患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
“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对居家腹膜透析技术的掌握不尽相同,难以确保疗效的一致性,我们也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心远程智能管理-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保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化开展居家腹膜透析。”南方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建立“1+3+19”三级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还制定《广州市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市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制度(试行)》等,通过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确保同质化服务。
今年3月,广州市居家腹膜透析治疗示范体系建设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的第一版已定版。“这是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院共同探索形成的标准,是居家腹膜透析治疗进一步推广的‘教材’。”庾建英说。
基层“接得住”,患者用得起
“去年南方医院还经常派专家定期来会诊,如今我们医院已经‘毕业’了,必要时才会邀请专家过来。”庾建英说,如今该医院已有5名病患入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来站点透析或居家透析,极大地减轻了家属的陪护成本。
南方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得住、管得好”,除了建立培训机制,更是形成了“医院培训基层、基层服务家庭”的“传帮带”模式,破解基层能力短板。
在庾建英看来,正如不少老年人最初是在基层医院测血压、学会后自己在家测血压的过程,居家腹膜透析也在经历一个推广的过程。目前,70岁的曾婆婆(化名)已经学会在家使用机器自动透析,子女只需帮助上机和下机操作。患者仅需睡前连接仪器,机器即可自动完成全部透析过程。
数据共享更是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和双向转诊。患者或家属可以通过手机端随时查询腹透数据,医院端也能随时查看并对患者进行远程管理。一旦发现异常,社区医院可及时进行随访和调整。若社区医院无法处理,可及时线上邀请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还可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再下转至社区。
好用,更要患者用得起。庾建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社区医疗机构诊疗项目价格比三级医院低,比如“家庭腹膜透析治疗”在三级医院是425元/月,职工医保报销比例80%;社区医院是340元/月,报销比例却高达90%。
这背后是多部门联动保障,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模式打造和技术指导,财政部门予以专项经费支持,医保部门将基层站点腹膜透析治疗全覆盖,试行医保结算费用内部分配机制,并推动新增“居家腹膜透析远程实时监控”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入试行期,工信部门推动居家腹膜透析设备改良和降本,让患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医疗服务。
广州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创新单病种医联体新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医疗服务,这一探索也获得国际认可。南方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卓越案例”奖,不仅有广西、四川等地前来考察,还有蒙古国、柬埔寨、越南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意向借鉴“广州模式”。
来源:南方+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