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间筑高塔——河源500千伏碧山(凤安)变电站建成投产侧记

2024-06-27 10:25

河源500千伏碧山(凤安)变电站主站。杨坚 摄

河源500千伏碧山(凤安)变电站主站。杨坚 摄

6月27日1时20分,经过15个月马不停蹄的建设,碧山(凤安)变电站主站系统启动工作结束,标志着广东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河源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矗立在紫金县凤安镇的群山之间,承担输送特超高压电力的重要使命,满足河源南部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广东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包含主变压器、4回500千伏输电线路和4回220千伏输电线路。站在项目介绍展板前,看得见的是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由一座座通信楼、继电室小室组成的主站;看不见的是搭建起电力通道,将高压电流传送至河源的122座塔基。作为省级重点电网项目,该项目规模大、工期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

面对如此重要的项目,南方电网广东河源供电局深化“党建+基建”系统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以临时党支部、突击队为主体的多层责任体系和响应落实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提前投产。黄雨效、叶国雄、骆东财、丘欢……他们是工程各个环节的负责人,也是临时党支部或党员突击队的主要力量,接续攻克了物资供应、停电协调、极端多雨天气等建设难题,为工程的顺利建成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千头万绪,相信团队的力量是必胜法宝

去年3月30日,项目在紫金县凤安镇竹塘村正式动工。动工仪式场地是一块小平地,用碎石子简单铺设平整而来,一旁黄泥、车辙组成的道路足以说明这里人迹罕至。今年5月,项目投运在即,笔者再次来到这里看到,平整的水泥路、新建完成的多处防滑坡以及层层架起的电力设备,可谓“穷山恶水”拔起一座新城。未到现场时,笔者只觉得与过往过的其他工程项目并无二致,可越发了解,才发现项目进行到此并非易事。

广东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于去年3月动工。杨坚 摄

广东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于去年3月动工。杨坚 摄

广东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项目经理黄雨效用“时间紧任务重”来总结项目推进难度:其一,项目所在地地形复杂,3月末动工后经历近2个月降水期,施工时间被压缩;其二,项目物资调配、停电施工等涉及多方配合的工作,协调周期长,流程烦琐;其三,项目建设标准高、体量大,也是多种新技术应用示范点,具有重要建设意义。

“时间紧任务重之上,要做到‘横到边纵到底’。”黄雨效介绍,“纵”就是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建设到投产交付的全过程,横就是各方面的协调,对内就是物资、安全、质量、停电,对外则是跟各个有关部门的沟通。

项目建设千头万绪,如何科学高效应对?黄雨效认为,提前谋划各方面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计划的合理性是有效手段,“不能做到哪一步再去想下一步,这样就迟了。”

河源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验收小组对主站各项施工环节进行验收。杨坚 摄

河源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验收小组对主站各项施工环节进行验收。杨坚 摄

在处理物资生产运输难题上,提前谋划最为关键。项目是“边设计边施工”,即确定工程设备清单并确定生产厂家后,才能确定各方面参数,设计院拿到参数才能定制施工图纸并交由施工单位施行。设计、采购、生产、到货、运输安装,每一个环节的延后都会影响施工进度落后。

“比如主站安装的变电器生产工期差不多要3个月,计划3月到货安装,那么12月、1月我们就要着手跟进厂家生产进度了。”黄雨效特别提到,在基建工作中,天气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工程输电线路建设要翻越高山运输物资,如遇到极端天气势必大大延后施工进度。

“所幸在4月雨季到来之前,大部分物资和大型设备都运送到位,大大减少了天气对运输环节的影响。”黄雨效说。

河源500千伏碧山(凤安)变电站主站内部。郭雨欢 摄

河源500千伏碧山(凤安)变电站主站内部。郭雨欢 摄

他分享道,自己从2012年从事基建项目的管理工作,也是第一次接触500千伏变电站这么大体量的工程。项目交到自己手里,是组织的信任,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打起万分精神。

“项目提前完成,展现的是电网建设的‘河源速度’。”黄雨效坦言,能有这样的成绩,靠的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上下同心的结果。

“对我们河源供电局来说是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对于自己而言是第一座,但对于施工单位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来说已经是第N座了。”黄雨效用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了团队的重要性。“摆正态度,充分尊重相信各成员单位的经验是必胜法宝。”

千磨万击,架起高塔建起电力高速

整个碧山输变电工程包括主变电站和输电线路两个部分,输电线路的塔基建设和线路牵引在整个项目占大头。首次在项目中负责质量安全与停电事务的骆东财压力很大。

每当一条新建线路跨越10千伏以上的线路,就要协调停电。“停电不光是一个塔基的事情,也是一个县、一个市甚至一个省的事。”骆东财提到,停电作业需要省市县共同协调,从上而下所安排的停电窗口时间非常严格。

位于群山之间的500千伏输电线路。

位于群山之间的500千伏输电线路。

在3月末至4月中旬的停电窗口期,项目先后完成了110千伏升欧线、S14汕湛高速、220千伏升方甲乙线等多条高压线路和高速公路的线路跨越作业。4月18日起的强降雨再一次给施工带来难题。暴雨之下,山体滑坡、山路泥泞,人、车、物资都不能到达塔基,更何谈牵引电线。

“停电调度令一下,我们就要向部队一样严格执行,错过了时间就只能重新申请。”停电时间一再延后,让骆东财心里始终绷紧一根弦:“投产时间就在6月,停电窗口期定得越晚,线路搭建工作的要求就越高,问题应对时间也更少。”

500千伏源上甲乙线是工程最后一个需要跨越的高压线路,在6月1日至16日停电窗口期内,输电工程需要进行解口、跨越源上甲乙线、连接碧山变电站及附件安装、验收等工作。“这对施工单位来说又是一个考验,要投入多一倍的人力物力在窗口期内全部完成。”

“从上渡甲乙线解口,将原本上寨与渡水相连的电线断开,分别与碧山变电站相通,这里就一共有4回线路。”骆东财算起了数,每条线都是四分裂线(即4根导线),共三相,加上防雷地线和通信线,一共有28根线路。

28根线路要跨越3.4公里共15个铁塔,每个铁塔都要工人们爬上去紧线、安装附件。“线路贯通之后还要留有时间来组织验收、消缺,时间非常紧张。”

6月11日,河源500千伏碧山线路工程贯通仪式在义容镇一座山顶上举行。仪式当天,连绵不断的“龙舟水”短暂“休息”,通往山顶的道路有的浸满泥水、有的软烂难行、有的崎岖陡峭。笔者穿雨鞋登山,不到15分钟便已满头大汗。骆东财提到,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施工工人每天都要这样花30分钟上下山坡,在天气稍好时,就紧锣密鼓运送大型设备上山;小雨时就运送电线、附件等小设备。

“工人早上上了铁塔就不会下来,他们吃饭都是在塔上吃的。”骆东财说。

线路工程在计划时间内全线贯通,让骆东财紧皱的眉头舒展不少。同样是负责输变电项目,他过去是负责线路运行验收方面,如今负责基建,角色变了,看事做事的角度也变了。

“同样是报送停电计划,在过去我负责验收,项目交到我们这只要尽快维护、检修就行了。现在要考虑、解决的事情更多。”骆东财坦言,无论是什么角色,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保证电力供应。

千方百计,不断刷新施工、投运进度条

项目部会议室墙上张贴着一张施工晴雨表,连续两个月的下雨标志也记录了当时项目土地平整阶段的艰辛。每次一下雨,都会增加土地的含水率,以致达不到土地平整的要求。叶国雄提到,在天气稍好时,就增加推土机等设备,把表面及以下10公分左右高含水土地推掉,再回填干泥土,部分地方要铺上碎石,让运输车辆正常通行。

“天气因素让我们额外增加了很多人材机的成本。光土建这个部分,我们就投入了300人。”叶国雄直言,项目推进困难重重,但等不是办法,千方百计抢时间才是硬道理。天气等客观原因就努力克服,流程协调上的不稳定因素就通过科学管理应对。

以建一座主控楼为例,开挖需要多少天?木工要多少人?钢筋混凝土要多久完成?每一道工序上人材机的配置,都要详细分析与纠偏,不断跟踪与督促。“我们采用平行施工、流水施工、加班加点等多种方式,加上科学优化人材机配置,保障项目进度条不断刷新。”

河源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验收小组提前入驻,在后台调控设备。杨坚 摄

河源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验收小组提前入驻,在后台调控设备。杨坚 摄

4月20日,河源供电局变电管理所就组织了运行、检修、试验、继保专业验收小组30余人提前介入验收,驻守碧山(凤安)变电站近10周,实现工程建设与设备验收“双同步”。

“项目投运启动方案有将近900个环节,从19日启动以来,我们要保证每天6个人实时在岗工作。”变电管理所变电运行及智能技术专责丘欢介绍,投运环节多,时间紧,作为保证变电站顺利投运的主力军,验收小组24小时轮岗工作。

河源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验收小组进行主站启动运行工作。杨坚 摄

河源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验收小组进行主站启动运行工作。杨坚 摄

与过往变电站不同的是,该工程采用刀闸“双确认”模式,实现调控一体化运行目标。“单一确认模式中,某个设备位置在后台报障,还需要工作人员去到现场确认是否为真故障。”丘欢解释,“双确认”模式采用智能数字化手段,可通过两个不同条件,准确反映现场刀闸实际位置,为现场人员减负。

连日来,昼夜不息紧张验收,验收小组冒着雨水与高温,对全站设备开展全方位“体检”和验收,小到地脚螺丝是否生锈,大到变压器内电流运行是否稳定,他们不放过任何细节,用汗水换来了全站设备“零缺陷”投运。

【撰文】郭雨欢 

通讯员 徐猛 黄慧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