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部《好东西》可以引起那么多争议,随着这部电影讨论度越来越高,一个新词“老登电影”随之衍生。
何为“老登电影”?这个词怎么来的?在科普“老登电影”之前,首先要先知道一个词“小妞电影”(Chick Flick)。
“小妞电影”是针对女性群体行销的电影类型。这类电影通常是用来吸引年轻女性观众,比较轻松浪漫,多半以女性角色为核心,男性退居配角。
“小妞电影”历史悠久,代表作如《蒂凡尼的早餐》《公主日记》《穿普拉达的女王》等等。近期热映的《好东西》也被归类为“小妞电影”。
然而,正正是“小妞电影”的这个归类,冒犯了很多喜欢“小妞电影”的人。
部分观众认为,“小妞电影”有贬低的意味。其实早在西方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人指出过问题。首先英语里Chick Flick的chick被视为贬低女性的俚语,中文翻译成“小妞”有点过滤掉背后负面的意义,稍微贴切点的说法是“那女的”“娘们”,确实不能登大雅之堂。
而且多年来,部分Chick Flick里面的女性角色都有点傻白甜,多少加重了女性的刻板印象。所以Chick Flick在当下其实是个有点歧义的类型片归类。
在中文语境中,无法确定使用“小妞电影”的人是否知道这层歧义,而当下把《好东西》归为“小妞电影”的观众,成分有点复杂。
使用这一叫法的多半是男性,有的可能是单纯觉得这个标签好用,于是顺手使用这个词来给《好东西》归类,本身没有太多心思;有的则是不喜欢《好东西》且不满于这部电影被吹捧,但又不好直接开炮怕被人指出破防,于是用一个看似专业且无害的标签,暗搓搓地贬低这部电影;当然,也有人深知这个词的歧义,开宗明义瞧不上这部电影,觉得这部电影不高级。
《好东西》在豆瓣上获得了9.1分好评,但被部分观众批评分数虚高
《好东西》在豆瓣上获得了9.1分好评,但被部分观众批评分数虚高
这些小心思,《好东西》的粉丝都看在眼里。于是,她们选择用魔法对魔法,给“小妞电影”原创了一个对应的词“老登电影”,随着豆瓣、小红书传播开来。
“老登电影”的“老登”是东北方言里形容那些老而不尊的糟老头,移植到电影领域,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迷恋宏大叙事(或称男性英雄叙事),导演是男性(中老年为主),男性视角,男演员是第一主角女演员是工具人,充满男性凝视,只满足男性趣味......借用去年全球大火的影片《芭比》的说法,他们都在拍“男人与马”的故事。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目前豆瓣电影TOP250的片子,绝大部分都是“老登电影”,它们包括但不限于《教父》《美国往事》《华尔街之狼》《闻香识女人》《肖申克的救赎》.......而国产电影《满江红》《战狼》《让子弹飞》等电影,也被归类到“老登电影”。
这场网友自发的评选,已经从电影领域扩散到文学和游戏上,大家搞投票选出“老登作品”,罗列中外“老登电影人”的名单,甚至还在“老登”基础上,发明了“中登”和“小登”来尽可能囊括多的指涉对象。
网上截图
网上截图
“老登电影”这一叫法的不胫而走,很快就有人感到被冒犯。不少老影迷认为是无理取闹的猎巫,看着自己热爱的那些经典影片被逐一拉踩,他们坐不住了,但又发现自己喜欢的电影确实符合她们定义下“老登电影”的标准。一时之间,欲辨已忘言。
《教父》近期一条差评
这场评选固然有情绪化的一面,甚至有乱枪打鸟的倾向。以单一所谓的“含男量”来评判一部电影好坏,反而是陷入了另一种审美的单一维度。从一个极端以暴制暴成了另一个极端。而且在一部“老登电影”里寻找女性角色存在感,正如一个男性观众想在“小妞电影”里寻找到男性爽文叙事,两者多少有点进错更衣室般尴尬。
“老登电影”的粉丝不必慌张。正如《好东西》所言:“如果能让你开心,那就是好东西。”那套用这个唯心的逻辑,如果“老登电影”能让你开心,那就是好东西,大家还是可以继续欣赏这些“登片”。
但是,任何情绪化的声音,背后其实都可能蕴藏着一种被压抑的诉求,正因为压抑太久了,产生触底反弹的过激表达。这场评选,背后其实是在对旧有的电影评价标准和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凿开一个缺口,好让一种新的美学范式得以被缺口透进来的光所照见。
而在欧美舆论圈,已经抢先一步对经典电影做“重估一切价值”。随着《好东西》的热映,国内影迷圈终于无法装作视而不见续接上这次国际风潮。
过往那些被推上神坛的经典影片,很多时候讨论不充分,导致很多本该指出的问题,多年之后才冒起。时代在进步,思潮在迭代,此刻回看老电影,很多当年没意识到的问题被你看见了。与其说是老电影不再经典,不如说是这届观众有了新的出厂设置。比如过往香港电影喜欢用强暴戏作为电影卖点的做法,在当下就显得让人不适。
有时候批评不意味着是对原有作品的否定,批评恰恰可以是丰富作品的一种方式。让电影延伸到公共讨论,让电影之外的讨论来反哺电影本身。比如成龙在《龙马精神》路演期间受到了观众的批评,他听完后感谢了观众,他回顾自己多年来拍电影的改变都是吸收了观众的批评,学会了怎么做到“有动作而不残忍,有笑话而不下流”。
解构了旧的审美范式,下一步则是需要建构。
既然当前观众需要更多照顾女性观众的电影,那确实应该多拍。但纵观奥斯卡历史上,目前为止只有其中3位女导演曾经获得过最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凭借一部男性化题材的电影《拆弹部队》获奖
凯瑟琳·毕格罗凭借一部男性化题材的电影《拆弹部队》获奖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到头来可能还是得靠市场自己解决。
随着2023年《芭比》登顶全球第一票房冠军,各大好莱坞电影公司算是见识了一回女性题材的票房潜力。而《好东西》在中国口碑与票房的大卖,也在给中国电影资方传递一个相似的信息。
观众的每一张电影票都是他们对想要什么样的世界的一次投票。
女性题材的崛起,有可能会伴随着一种新的美学范式的转移。
当然,任何挑战旧有审美范式的行为,都是一次话语权的再争夺,会让一部分处于舒适圈和既得利益者产生类似戒断反应的行为。本次评选“老登电影”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真正伟大的电影,是不恐惧被挑战甚至被污名化的。《教父》不会因为被叫“老登电影”而要没收掉那些奥斯卡奖杯。
历史迟早会给这些电影最为合适的位置,或上升或下降。
当下看似喧嚣的讨论,只不过是在加速或暂缓这一时刻的到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