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心血管健康大会于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对胸痛中心第三十五次执委会的再次认证单位颁发了“国家胸痛中心”牌匾,其中惠阳三和医院榜上有名,顺利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的再认证,获授牌。
惠阳三和医院胸痛中心于2017年通过了国家级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成为惠州市首批,惠阳区第一家国家级胸痛中心,2020年,惠阳三和医院胸痛中心实力再升级,顺利通过了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
按照国家胸痛中心建设要求,胸痛中心需定期复审再次认证,以此激励和规范胸痛中心的运行及流程。据了解,本批次一共有232家胸痛中心单位须进行再认证,经对再认证材料的严格审核、数据库20余条核心指标的质控和专家委员会讨论,包括我院在内的147家单位无需接受进一步现场检查和评审,一次性直接通过再认证,通过率仅有57%,这是对我院胸痛中心建设成效的充分肯定,标注着我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和高危胸痛患者救治能力再次得到国内专家们的认可。
“胸痛中心”是国家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惠阳三和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始于2016年,自胸痛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医院始终秉持着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的理念,全力打造一条高效、快捷的胸痛患者救治绿色通道。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调配各方资源,从制度建设、流程优化、人员培训到设备更新,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工作。
为确保胸痛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医院整合了心血管内科(CCU)、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力量,组建了一支专业精湛、配合默契的胸痛中心团队。各学科之间打破壁垒,实现了信息共享、无缝对接与协同作战。一旦接到胸痛患者的急救信息,急诊团队迅速响应,在进行初步评估和急救处理的同时,一键启动胸痛绿色通道,相关科室即刻做好准备,患者无需繁琐的手续便可直接进入后续的检查、诊断与治疗环节,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在硬件设施方面,惠阳三和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引进了一系列国内甚至是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如256排512层超高端能谱CT、3.0T超高端磁共振和2台全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系统(DSA)等,为胸痛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医院还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胸痛患者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共享,便于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自2016年三和医院胸痛中心启动建设以来,共诊治胸痛患者14279例,其中最容易引起患者猝死的急性心肌梗死占1231例、主动脉夹层87例、肺动脉栓塞14例。急性心梗患者通过冠脉介入手术打通血管的平均时间(D2W时间)由2016年的89.57分钟降至现在的66分钟,远低于90分钟的国家标准要求,死亡率持续降低,远远低于国家平均值。同时TIMI三级比例90%以上,血管再通技术和能力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更是实现了惠阳地区体外膜肺(ECMO)植入0的突破。
此外,三和医院胸痛中心还特别注重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开展培训、技术指导、建立远程会诊中心等方式,提高了区域内整体胸痛疾病的救治水平。同时,结合疾病日积极进单位、进企业、进街道、进社区开展心血管疾病专题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向群众普及胸痛疾病的防治知识,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真正做到了胸痛防治的 “关口前移”。
顺利通过复审是一个新的起点,三和医院胸痛中心将以此为契机,践行“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建设成果,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精湛的医术、更加高效的服务,为胸痛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为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推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