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番禺区“流动”百千万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自助售卖机正式入驻石楼镇大岭村,这座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百年古村中,将福建上杭县的紫衣花生、珠江源头的贵州苦荞面条、西部边疆的沙棘原浆与番禺本地的姜埋奶等特色农产品串联成链。
此次入驻大岭村,已是番禺区“流动”百千万自助售卖机系列项目布局的第三个站点,不仅为古村注入了现代化的商业活力,更通过“源头生产—入海口消费”的跨域联动模式,探索出一条产业共兴、文化共融、城乡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跨域联动:智能终端编织乡村产业新纽带
福建上杭县的芙蓉李干、贵州的黄皮党参、新疆的香妃红枣……这些来自千里之外的农产品整齐地摆放在售卖机内供游客们选择购买,通过数字化溯源技术,将产地故事与“文化密码”传递给每一位前来大岭村游玩的游客。
扫码、选购、支付,游客在这座古村的村口,不仅能感受到传统建筑的历史厚重,还能体验到现代化的消费场景。
这种“产地直供+文旅场景”的融合,打破了番禺帮扶地区农产品流通的地域限制,同时也为帮扶地区进一步打开了通往大湾区的市场大门,形成了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湾区样板”。
更重要的是,大岭村由此成为展示福建上杭县等番禺区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窗口,从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为古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
商旅融合:古村经济在文旅共振中焕发生机
商业活力的注入,催生了古村经济的发展新形态。走进大岭村,大岭墟建筑群统一的岭南特色建筑风格,街道的两旁坐落的多间非遗文化工作室,核雕、奇石、蓝染……纷纷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参观体验。
自2018年起,大岭村文创街陆续吸引了数十家文创和非遗工作室落户,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部落”。这些工作室涵盖了核雕、海瓷、茶艺、蓝染、篆刻、奇石、制香等多种类型,艺术家们的入驻不仅为大岭村带来了艺术的气息,更在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村民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作室的艺术家们通过挖掘大岭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以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同时,大岭村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如创意绘画、音乐节等,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岭村的知名度和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
内生驱动:村民共建共治激发古村发展新动能
这些设在游客驿站旁的便民设施,让游客在徜徉镬耳屋建筑群时,既能驻足观赏番禺最古老的石拱桥、轻抚见证历史的蚝壳墙,也可随时选购来自帮扶地区的传统工艺农产品。
这种将古村保护与助农惠农相结合的方式,造就大岭村文旅产业发展与番禺帮扶地区农产品销路拓宽的“双向奔赴”。“流动”百千万售卖站点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在于激活了大岭古村的内生发展动力。
据了解,售卖机还为番禺本地特产预留了展示空间,推动了番禺本地农产品销路的拓宽和市场影响力的扩大,形成了“外输帮扶产品、内育本土品牌”的双向赋能格局。
更重要的是,大岭村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据石基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智能售卖机的日常运营中,将聘请大岭村村民负责相关产品介绍和维护工作;同时,大岭村农户们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以及村内各个工作室推出的大岭村文创产品也会在售卖机进行出售,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岭村的文化品牌知名度并带动村民的收入增加。
此外,自助售卖机的设立,不仅让游客受益,更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购买到优质的帮扶产品。当传统农耕与数字化的销售模式在这座古村中交汇,村民身份的多重叠加成为番禺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最佳注脚。
“过去我们只是卖农产品,现在我们卖的是文化、是体验、是生活方式。”大岭村游客驿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流动”百千万售卖机不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人心的凝聚,通过售卖机获得的村集体收入,让村民尝到了共建家园的甜头,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被彻底激活。
当上杭县的优质农产品与番禺手信在智能终端相遇,当百年古村与数字科技深度交融,一幅“产业共兴、文化共融、城乡共富”的新图景已然绘就。
这个立足古村、辐射湾区的创新实践,不仅为番禺区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了鲜活动力,更探索出一条具有湾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这座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百年古村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南方+记者 钟晓宇
通讯员 雷澍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