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以“人”赋能梅州新型城镇化建设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3-26 15:01

以新型城镇化之笔,绘就梅州城乡融合新画卷,梅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何处?答案,先从一份文件说起。

年初,梅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印发《梅州市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内容上,《方案》对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规划建设引领、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强化绿美梅州牵引、推动数字赋能发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并明确了相关责任单位。

目标上,提出分批推进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全市6个县(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到2035年,全市6个县(市)县城人口集聚度大幅提升,蕉岭县等基础较好的县(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进一步收窄,县城综合承载力和发展质量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县城。

新型城镇化,对梅州苏区振兴来说是一场自我革命。

短期来看,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梅州更好运用思维转化。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政策出台,梅州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梅州在经济发展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成为梅州破解这些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好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到“打粮食”项目上,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内生动力。

长远来看,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梅州更好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梅州的整体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能够推动梅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梅州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同时是实现梅州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深入剖析其内涵,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规划与部署、成效与目标,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人”。很显然,“人”便是梅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人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要素。无论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还是加强规划建设引领打造宜居环境,抑或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生活品质,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息息相关。只有让梅州广大居民真正融入城镇,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红利,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梅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和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梅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持综合施策、顶压前行,推动产业招商、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让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更加夯实。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只有吸引和留住人才,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城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是城镇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梅州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梅州的独特优势。在城镇化进程中,让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让城镇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毋庸置疑,梅州这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资源禀赋的城市,也迎来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机遇,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释放发展活力。然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梅州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人口外流与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梅州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流问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选择前往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务工。人口外流导致梅州本地劳动力短缺,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和城镇的建设,还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一定程度制约了梅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需求不匹配也是一大难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梅州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着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均衡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降低了城镇化的推进速度。

人口素质与城镇化发展要求有差距同样不容忽视。新型城镇化需要高素质的人口作为支撑,但目前梅州人口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较为缺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口素质的不足使得梅州在区域竞争中并不具备优势,较难吸引高端产业和优质项目的落户。

面对这些挑战,梅州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换言之,梅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让“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角,要让城镇化因“人”而充满活力。

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吸引人才回流,充实城镇化建设力量。一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例如,给予创业补贴、税收优惠、住房保障等支持,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建立返乡创业就业服务平台,为返乡人员提供项目对接、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一站式”服务。二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立足梅州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如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通过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回流,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三是乡情召唤。加强宣传引导,唤起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乡愁。通过举办乡亲座谈会、返乡创业典型宣传等活动,激发他们返乡创业就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关注“人”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进度。梅州新型城镇化建设需紧扣“以人为本”理念,聚焦民生短板,以教育、医疗、文化三大领域为突破口,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客家特色新城。

一是在教育领域,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构建更加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基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根据梅州当地的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梅州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是在医疗方面,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大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本地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是在文化建设上,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梅州的文化软实力。加大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场馆,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演出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客家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梅州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体验客家文化的魅力。

发挥“人”的作用,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提升城镇化的水平。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如针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等。二是引进高端人才。落实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梅州创新创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三是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创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广大居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

总而言之,在梅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关注“人”的需求、发挥“人”的作用,才能让城镇化建设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黄培强

编辑 罗蔚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