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下称 “文交所”)再添亮眼成绩,其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线上平台交易额正式突破千亿。
11月4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创新发展专家座谈会在深圳广电金融中心举行。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一场汇聚产学研多方智慧的深度对话,正为文化数据赋能实体经济、重构产业生态探寻清晰路径。
破局行业痛点,搭建“数字基础设施”
多年来,深圳文交所致力于破局行业痛点。自2022年独家承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以来,深圳文交所便聚焦文化数据“确权难、定价难、流通难”的核心症结,打破大量优质文化资源长期“沉睡”的困境。
如今,深圳文交所依托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从市场需求端出发,构建了集“文化产权要素”交易与“文化大数据”交易双引擎驱动的交易生态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实现了从“横向”全国区域数字化赋能,到“纵向”孵化行业垂类交易子平台,并形成“数实结合”的特色交易模式。这一实践更是获国家层面认可:2024年,中办国办在综改《意见》中明确赋予深圳文交所重要使命,要求“依托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深化试点,创新文化数据交易场景”。
从艺术品数字化交易的破冰,到文化IP赋能的价值转化,再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深圳文交所通过一系列差异化创新交易场景的落地,不仅让千亿交易额成为现实,更成功搭建起文化数据要素高效流通的“数字基础设施”。这份“千亿成绩单”的背后,是文化大数据与实体产业融合的初步实践,也为“文化数字化赋能百业”战略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寄语:深耕文化赋能,激活千行百业
如何让文化数据真正走进千行百业?座谈会现场,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于洪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业界导师李大鹏、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二级教授王凤荣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文化数据赋能实体产业的实现路径与标准体系。
专家的共识指向“路径创新”与“标准共建”两大核心。实践路径上,文化数据赋能需突破“单点对接”局限,形成“需求牵引 — 数据供给 — 场景落地 — 价值反馈”的闭环。例如文旅领域可整合多类数据开发定制化体验项目,制造业中文化IP与工业设计结合可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一切均需统一标准体系,明确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法律界定及交易安全规范,降低市场参与成本,激发产业活力。
“十五五”期间,文化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将面临更高要求:既要持续完善国家级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文化数据“可确权、可定价、可交易、可追溯”,筑牢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也要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培育更多文化数据赋能的创新业态;更要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区域与行业的数据壁垒,让文化数据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深圳文交所的实践印证,文化数据既是交易标的,更是产业升级核心要素。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唯有以创新为帆、标准为舵、协同为桨,才能让文化数据滋养实体经济发展。
南方+记者 徐烜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