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女大学生带着父亲上大学:“爸爸‘变’小孩,我成了监护人”

作者 叶洁;邓建青 2025-10-29 22:19
02:18

(播放视频,时长共2分18秒)

茂名女孩带父上大学

清晨六点,天光未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西城校区附近的一间出租屋里,小苏的一天从灶台上咕嘟的粥锅开始。熬粥、备药、服侍父亲用餐,随后她利落地跨上自行车,身影汇入晨雾,奔向校园。这套“流程”,她已重复了700多个日夜。

两年前,这个来自茂名高州的18岁女孩不会想到,她大学时光会与“监护人”这个身份紧密相连。

守护的弦一刻不能松

2023年3月,高考百日冲刺在即,一场变故猝不及防。

小苏72岁的父亲突发中风昏迷,哥哥连夜送医,而她在学校备考直至周末才得知消息。“当时整个人是懵的,只知道爸爸昏迷了,话都说不了。”回忆那一刻,这个戴着黑框眼镜、身形消瘦的女孩轻声说道。

手术后的父亲,左侧身体瘫痪,认知能力严重受损。面对在惠州打工、无力分身的哥哥,这个18岁的女孩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留在本地读书,带着父亲一起上学。

小苏父亲经过两年恢复,右腿还是不便。

小苏父亲经过两年恢复,右腿还是不便。

“开始是最难熬的。”小苏说,父亲无法清晰表达,一旦不适,只能像小孩一样发出含糊的喊叫。她一度在深夜几次拨打急救电话,在恐慌与无助中奔波。

生活的“教学进度”比任何课堂都来得急促。她学会了备齐常用药以应对突发状况,也摸清了父亲康复训练的节奏。

三年来,随着校区搬迁,小苏搬过两次家,住所始终围着学校转。现在的“家”,藏在热闹小吃街后的巷弄里。

推开房门,陈设一目了然:老式沙发、桌椅、简易灶台。桌上,疏通血管、补钙、止痛的药盒排成一列,她如数家珍;桌边的墙上,挂着三五袋药品和诊断书。

前几个月,小苏在为父亲洗澡时,发现腰间一片不明淤青。“他说不清楚怎么弄的,我赶紧带他去检查。”她拿起桌上一瓶活血化瘀的药水,眼神里仍有余悸。这种时刻提醒着她,守护的弦一刻不能松。

夜幕降临时,夜市的喧嚣隐约可闻。“听着有点烟火气,爸爸一人在家时不孤单。”小苏觉得,这喧嚣成了陪伴父亲的白噪音。

带着固定的日程表

清晨6点起床,7点半前到校,中午打包饭菜,利用午休处理家务,晚上带父亲散步、按摩、做康复,洗澡,深夜10点后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小苏雷打不动的日常。

“能自己做的就尽量自己做,锻炼一下。”她不会事事代劳,语气温和却坚定。今年春天,父亲终于能依靠拐杖走路。

小苏搀扶父亲锻炼。叶洁 摄

小苏搀扶父亲锻炼。叶洁 摄

从完全不能自理,到能拄拐被搀扶着上下楼梯,父亲的每一点进步,都让小苏满是骄傲。“医生说他脑部细胞大部分坏死,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结果。”说话时,小苏轻轻调整父亲腿上的按摩仪。

哥哥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小苏便用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学费,靠家教兼职补贴家用,甚至学会了和医保政策“打交道”。“检查费、房租水电、日常医药费,每笔账都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她算着细账,笑容腼腆。

小苏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证书。

小苏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证书。

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她是“能量超人”。担任班级团支书,参与志愿活动,成绩稳居前列。“同学讨论、老师安排工作,她从不缺席。”辅导员老师林衍君评价她,“像一株向日葵,把阴影留在身后,始终面向阳光。”

小苏所在的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温云峰表示,小苏同学的担当令人敬佩,学院的帮扶是希望为她卸下重担,让她不必为家庭所累,勇敢逐梦。

谈及未来,大三的小苏目标清晰。“我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想尝试从事新媒体领域的工作。”她抚摸着父亲微微颤抖的手,语气坚定,“有机会,我会带着爸爸去工作。他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夕阳下,小苏搀着拄拐的父亲在巷子里缓步前行。拐杖叩击地面的声音,清脆、沉稳,仿佛是这对父女迈向新生活的鼓点。

撰文/出镜:叶洁

拍摄/剪辑:邓建青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