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人体易受暑热与湿气侵袭,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心烦失眠等不适。
大暑养生需紧扣“防暑、祛湿、健脾、安神”四大核心,这份实用指南请收好!
本文作者:
莫荣华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药师
审核专家:
龚又明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副主任中药师
01
饮食养生:
清暑祛湿,健脾益气
大暑时节,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脾胃相对虚弱,饮食需遵循“清淡养阴、健脾祛湿”原则。
宜吃三类食材
清热解暑类:黄瓜、冬瓜、苦瓜、丝瓜等新鲜蔬菜,富含水分与维生素,能缓解燥热;绿豆、荷叶、西瓜则是天然解暑“神器”,可补充津液。
健脾祛湿类:薏米、茯苓、五指毛桃、白扁豆等,能改善暑湿导致的困倦乏力;山药、莲子可健脾养胃,增强消化功能。
温和补益类:夏季出汗多易耗气,可适当食用鸭肉、瘦肉、豆制品等补充营养,避免过度清寒损伤脾胃。
应时药膳与茶饮
绿豆南瓜汤:绿豆泡发后与南瓜同煮,加冰糖调味,清热解暑又不伤脾,适合全家饮用。
五指毛桃冬瓜排骨汤:五指毛桃健脾祛湿,冬瓜清热利尿,搭配排骨炖汤,鲜香滋补,缓解暑湿困重。
消暑健脾茶:西洋参、麦冬、茯苓、甘草煮水代茶,清暑益气、养阴生津,适合办公室人群。
饮食禁忌
避免贪凉饮冷(如冰饮、冰西瓜),以免损伤脾阳;少吃辛辣、油炸、肥甘厚味,防止助湿生热。
02
起居养生:
顺应天时,防暑防寒
作息有规律
遵循“晚睡早起”,建议23点前入睡,清晨5-6点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
适当的午休可以补充精力,时长建议控制在30-50分钟,久睡反而易导致乏力。
防暑防寒要点
避免正午劳作,外出戴帽子、打伞,穿透气衣物。
室内通风散热,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差不超过10℃,夜晚不低于26℃;出汗后别直吹空调或风扇,注意颈肩、腹部保暖。
勤换湿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痱子、湿疹等夏季皮肤病。
03
运动养生:
轻缓适度,避热就凉
最佳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运动,避免高温时段。
适宜项目: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和缓运动,或游泳(下水前做好热身,避免抽筋)。
注意事项: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忌大量饮用冷饮。
04
运动养生:
轻缓适度,避热就凉
大暑易“情绪中暑”,表现为心烦易怒、失眠焦虑。中医认为“心静自然凉”,可通过以下方式调畅情志:
日常听轻音乐、练书法、冥想或深呼吸,平复烦躁情绪。
多到树阴、湖边等凉爽处散步,感受自然气息,转移注意力。
避免与人争执,保持心态平和,做到“寡言寡思养神气”。
05
冬病夏治:
借势养阳,驱散寒邪
大暑阳气最盛,是调理慢性寒症的好时机:
三伏贴:在穴位贴敷温阳药物,适合慢性咳嗽、哮喘、关节冷痛等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艾灸疗法:竹盐灸、隔姜灸等可温补阳气,散寒祛湿,改善畏寒体质。
06
这些养生误区需避开
1. 过度吃“苦”:苦味食物虽清热,但过量会伤脾胃,建议搭配甘甜食材调和。
2. 依赖冷食解暑:冰饮、冰水果易伤脾阳,导致腹泻腹痛,可换成常温绿豆汤、冬瓜茶。
3. 盲目吃水果“降火”:桃子、荔枝、桂圆等温热水果,上火者需少吃,可选西瓜、梨等凉性水果。
4. 冬病夏治只靠三伏贴: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急性病或严重慢性病患者应先就医调理。
大暑养生的核心是顺应“炎热多湿”的气候特点,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的综合调理,达到“清热不损阳、祛湿不伤脾”的平衡状态。愿大家都能掌握科学养生方法,舒心度过这个盛夏!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