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船员体面工作、尊严生活,广州的“船员之家”正助力实现权益保障

作者 张子俊 2025-07-16 14:35

船员是“水上交通血脉”,其权益保障与福祉安康,直接关系航运业的安全畅通与高质量发展。

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三年以来,广州海事部门以打造“船员之家”为抓手,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凝聚合力,让船员权益保障从纸面落到心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高质量发展。

破冰起航:

解决船员欠薪从“首案攻坚”到“机制完善”

“是船员权益保障服务站吗?我有情况要反映。”2024年12月19日,一通急促电话反映的情况,后来成为南沙船员权益保障服务站化解的首宗欠薪案——“信晖某某”轮纠纷。服务站迅速响应,主动介入,仅用四天促成劳资和解。

船员是航运之本,其“安薪”方能“安心”。广州海事部门主动构建并深化多方联动调解机制,率先推动建立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船员权益保障服务站,形成“海事接诉初核—转办函精准对接—专业调解员介入调处”的责任链条。目前,已累计追回薪资总额超40万元。

“海事部门熟悉船员情况,人社部门精通矛盾调处,街道部门资源丰富,三方联合,优势互补,精准解决船员急难愁盼。”服务站工作人员道出了服务站成立的初衷与实效。为了打通维权的“最后一公里”,广州海事部门主动出击, 一方面,联合人社部门培养海事力量,如今已有7名海事职工取得省级调解员资格,实现“海事人办海事案”;另一方面,组织航运企业和船员参与调解案例培训和普法宣传,覆盖船员超1800人次,从源头上提升劳资双方法治意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广州海事局与人社部门联合在南沙进一步开展海事劳工条件检查,标志着保障工作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深化。

广州海事联合农业农村部门送教上船。魏蓝 摄

广州海事联合农业农村部门送教上船。魏蓝 摄

“设立船员权益保障服务站,打造‘船员之家’,是广州海事践行《南沙方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服务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广州南沙海事处副处长罗超表示。

港湾蝶变:

船员从“无处落脚”到有了“岸上家园”

南沙港区远离市区,船员长期漂泊,靠岸后常面临“无处休整”的处境。对此,广州海事部门联合海员工会、港务公司,打造首个广州港“幸福船员小屋”。这座蓝白相间的温馨空间,集政务咨询、休憩交流、信息获取、网络学习于一体,成为船员们的“岸上的家”。

推动建设广州港首个“幸福船员小屋” 让船员踏上码头就到“家”。李永明 摄

推动建设广州港首个“幸福船员小屋” 让船员踏上码头就到“家”。李永明 摄

三年温情守护,小屋已成港湾。党员志愿者在此常态化开展服务,累计服务船员五千多人次,有效解决了船员靠岸后的休整难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以前上岸只能蹲在码头啃面包,现在终于有了遮风挡雨、安心歇脚的地方。”一位老船长的感慨,道出了这三年间“港湾”建设带来的改变。

生命至上:

关爱船员从“应急专线”到“健康守护”

船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亦是海事部门的关切。《南沙方案》实施以来,广州海事将此关切转化为更系统、更主动的保障行动。

三年来,“船员就医专线”机制持续完善,已成为常态化的海上健康生命线。海事部门牵头联合卫健、海关、边检等部门,不断优化完善24小时应急救助绿色通道。从成立至今,通过这条“救命专线”,累计救助伤病船员179名。

今年,针对船舶医疗保障的短板,广州海事部门由党员技术骨干牵头,在方案框架下编制并持续更新《国内沿海航行船舶医疗指南》,这份指南的推出,填补了行业空白,系统规范了船舶医疗物资配备标准。

联合医疗机构连续三年开展送义诊上船活动。殷飞 摄

联合医疗机构连续三年开展送义诊上船活动。殷飞 摄

同时,广州海事局推动其成为行业标准并成功立项,在提升船舶本质安全、保障船员健康权益方面,再迈出一步。

另外,广州海事部门也将保障的温暖延伸至国际船员。当“GRAND XXXX”轮11名印尼船员在南沙水域陷入困境时,广州海事部门历时多月,协调各方资源,最终妥善完成船员遣返,印尼驻穗总领事馆专程致谢。

从权益保障机制的破冰构建,到温情港湾的悉心营造;从生命防线的牢牢坚守,到大爱无疆的生动实践;从单点发力的探索尝试,到系统集成的湾区样本……广州海事部门正让每一位船员体面工作、尊严生活。

南方+记者 张子俊

通讯员 陈秀慧 曹艳楠 渠莹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