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法学院扬帆曜航实践队:四位一体创新资助 赋能梅州振兴育人才

作者 马吉池 2025-07-28 12:44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部署,7月7日至18日,佛山大学法学院扬帆曜航实践队赴梅州市五华县、大埔县,围绕“济困—强志—扶智—赋能”四位一体创新模式,推动国家资助政策精准触达基层,为梅州学子点亮希望之灯,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济困:政策直达,让求学之路“零障碍”

方言普法活起来,政策宣讲入心。在五华县龙村镇集市,实践队创新打造“政策流动驿站”,将助学贷款额度、贴息政策等核心内容编成客家话顺口溜,设计成趣味闯关游戏。通过可视化展板、互动问答题与方言音频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法素材,实现政策阐释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吸引众多村民驻足参与,现场发放的宣传手册被村民称为“最接地气的宣传资料”。

图为摆摊中队员讲解活动规则。

图为摆摊中队员讲解活动规则。

义教课堂动起来,三维赋能提质效。针对大埔中学学生需求,实践队构建“三维赋能”教学模式:采用客家话与普通话“双语教学”,将复杂政策转化为生活化案例;设置模拟申请流程体验区,指导学生完成助学政策申请全流程实操;分享梅州本地优秀学子榜样经历,通过“政策系统讲解+榜样现身说法”的组合拳,激发困难学子原生动力。

长效机制建起来,动态帮扶精准化。实践队建立“高校—村委—家庭”三方联动机制,分组走访5户困境家庭,通过“拉家常式访谈+精细化需求评估”,建立个性化帮扶档案;创新设计“上学账本”计算工具,直观呈现教育投入与政策补贴的对比数据,帮助家长消除经济顾虑。目前,团队已初步搭建动态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精准对接助学岗位、心理辅导等延伸服务奠定基础。

二、强志:红色铸魂,让精神成长“有根脉”

红色历史深挖掘,三阶育人促成长。在五华红色体验馆,实践队深度挖掘“创办学校、救济穷孩”革命历史,提炼“物质帮扶—精神赋能—价值传递”三阶育人模型,将红色史料转化为育人资源,成功与馆方合作搭建“小小讲解员”培养平台。该平台创新实施“听—讲—传”递进式培养,使受助学生完成从红色故事“受众”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实现自我认同与责任担当的双向提升。

图为实践队聆听讲解员介绍。

图为实践队聆听讲解员介绍。

在大埔中学义教课堂,实践队引导学生以画笔再现三河坝战役历史场景,在创作中构建“受助—感恩—传承”的情感闭环;把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古大存故居等红色地标设计成“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乡土叙事中体悟“知识报国”的信仰坐标,实现红色教育与资助育人的深度融合。

红色浸润健心理,磨砺意志促成长。实践队在大埔中学创新实施红色文化心理赋能工程,通过“案例解析+情境重构”双驱动模式,将革命精神转化为青少年心理成长动能。课程聚焦梅州革命史中的心理韧性样本,系统梳理古大存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调适案例。同时,学生以角色扮演方式复现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物资等历史场景,通过重大抉择下的心理博弈模拟,不断增强心理韧性,构建压力应对决策模型。该实践创新红色文化心理育人路径,为梅州大埔青少年的精神成长补足“精神之钙”。

三、扶智:职业引导,让成长土壤“能学法、会规划”

职业规划探兴趣,小目标分解促成长。在职业规划维度,实践队将“职业引导”纳入“七彩课堂”体系,设计“兴趣盲盒”“职业扮演”等多重互动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探索职业兴趣,制作“小目标卡”分解成长计划,实现“扶智”与“赋能”的双重成效。

普法教育双矩阵,法治游园入人心。实践队打造“模拟法庭+法治游园”双重矩阵:将“绰号侵权案”“帮信案”等典型案例转化为庭审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法庭辩论中掌握法律维权技能;设计“法治飞行棋”“反诈转盘”等互动项目,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条文变为可参与的闯关任务,现场互动踊跃,参与者在轻松氛围中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阵阵掌声与会心笑声传递出对活动的积极反馈。

图为实践队和同学们正在举行模拟法庭。

图为实践队和同学们正在举行模拟法庭。

四、赋能:成长续航,让乡村振兴“不断线”

结营礼包搭桥梁,线上平台续服务。实践队为学子定制“成长礼包”,内含资助政策宣传资料及“未来回信”邀请函,既满足即时需求,更搭建长期沟通桥梁。同步上线的校地联动线上平台,集成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法律咨询“三维”跟踪服务模块,实现“结营不结束、支持不断线”。

三方联动扩范围,多维支持燃希望。未来,实践队将以湖中村为起点,逐步扩大入户调研范围、基数,构建“高校—村委—家庭”三方联动的动态数据库;同时吸纳社工、校友、法律实务部门等多方力量,迭代“法治+心理+学业”三维支持体系,让每一次敲门都不止于慰问,而成为点燃乡村少年人生可能的持续火种。

五、青春担当:让“四位一体”落地生根

从集市普法的创新传播,到入户走访的精准滴灌;从红色场馆的精神传承,再到义教课堂的全链条赋能,实践队始终以“济困、强志、扶智、赋能”为指挥棒,既解决“眼前难”,更播撒“长远种”。展望未来,团队将持续迭代“济困、强志、扶智、赋能”的综合育人体系,构建“法治护航+红色铸魂+教育赋能+长效跟踪”的乡村振兴支持模式,在梅州大地书写青春担当。

南方+记者 马吉池

通讯员 蓝佳乐 陈欣 司徒芷君 李娜

编辑 罗蔚然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