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赋能百千万 校地共绘非遗“活态传承”

化州融媒体中心 2025-07-12 20:20

为深入贯彻实施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战略部署,响应文化和旅游部推动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工作要求,来自东莞城市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新媒体与艺术学院的12位青年大学生跨界融合,由学院教工党支部副书记、副教授贺丹带队,共同组成“莞迹遗韵,匠心传艺” 项目实践团,于7月3日赴东莞石龙镇开展红漆描花传统木屐非遗保护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校地结合为路径,通过影像记录、新媒体传播与创新设计,为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践行新时代青年在文化振兴中的使命担当。

溯本源:触摸千年技艺的文化根脉

实践团队首站走访石龙镇当地非遗文化馆,在和传承人共同协助下梳理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的历史脉络。据史料记载,石龙镇曾是东莞木屐制作集散地,鼎盛时期十余家作坊林立,苦楝木清香与“嗒嗒”木屐声构成老街独特记忆。作为岭南民俗重要载体,木屐上的“一帆风顺”“松鹤延年” 等纹样,至今仍是民间喜庆仪式的文化符号。

在非遗传承人梁锦泉的木屐工作坊里,实践团队见证了木屐制作的近 20 道复杂工序。梁师傅现场演示了“古法防水术”:以禾秆草过滤猪血杂质,掺入复粉熬制猪胶,再涂抹于苦楝木基底;描花环节不用草稿,仅凭经验完成红黄漆色渐变,其特制的“蚊帐锤”能锤出层次分明的树丛纹样。队员们上手体验时,因猪胶涂抹不均、描花线条歪扭,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

调研中,实践团队还走访了石龙文化馆木屐展区,通过文物与图文资料,进一步明确该技艺在岭南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为后续活态传承方案提供了历史依据。

破困局:青春力量开辟传承新路径

梁锦泉师傅的儿子梁家聪,从大厂返乡接过传承接力棒,成为非遗创新的“破局者”。他将大漆工艺与木屐结合,制作的大漆木屐螺钿版,以古朴典雅的质感吸睛无数;开发的迷你木屐冰箱贴、纹样红包等文创产品,让非遗融入日常中。

实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与当地形成校地协同合力:多机位拍摄制屐全流程,计划制作访谈纪录片与短视频;走访游客和居民,收集一手数据;后续将会结合调研设计非遗体验课程,规划串联老街、工坊、博物馆的研学路线,构建“认知-体验-传承”闭环。目前已积累 150G 影像素材,将联动新媒体平台开展专题传播,助力搭建木屐文化新媒体矩阵。

凝众力:共筑非遗振兴的坚实根基

传承路上,老匠人与青春力量正双向奔赴,实践团队调研发现红漆描花传统木屐面临传承人断层、产业化不足等问题,须以“青年参与+市场运作+科技赋能”破局。实践团队后续将会设计非遗体验活动,融合岭南青砖元素与 AR 技术,打造集展示、体验、展销于一体的活态传承平台。

在石龙老街,红漆描花木屐的传承故事还在续写。梁锦泉师傅工作坊因多方面推广焕发新活力,社交媒体上关于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其中不少年轻人亲手尝试描花技艺后感叹:“原来传统手艺离我们并不遥远。” 

此次实践是东莞城市学院深化校地合作、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行动。当传统技艺遇上青春创意,非遗传承的迫切,便化作了携手守护的动力:让古老木屐在新时代,踏出传承的新脚步,留住莞邑文化的根脉。同时也为岭南非遗传承提供一套“保护-创新-传播”的可行思路,助力非遗振兴与文化繁荣。

作者:吕莹洁  廖旭航

单位:东莞城市学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