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兵支书”何以成为一种现象

作者 邹祥亮;刘栋铭 2025-08-01 08:29

编者按

军人,是国家的脊梁。他们在军营中磨砺意志,保家卫国,退役后,依然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茂名的千村万落间,一群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兵支书”的退役军人,正以军人的硬朗作风、务实劲头,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书写着新的答卷。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南方+茂名频道推出《在茂名,“兵支书”何以成为一种现象》,记录这些扎根乡土的奋斗身影。敬请垂注。


“兵支书”是老百姓对退役军人村党组织书记的亲切称呼。这些“兵支书”,脱下戎装,建功家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茂名1929个村(社区)中,退役军人担任书记324人、副书记121人、其他“两委”成员1045人。“兵支书”人数在村(社区)个数中占比为16.80%。

在茂名加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一线,“兵支书”们抓住机遇,凭借作风过硬、吃苦耐劳的特有品质,迎难而上、敢打必胜,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掌舵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勾勒出了一道独特的基层善治风景线。

“兵支书”有办法

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地处茂名荔枝核心产区。今年荔枝鲜果销售季,元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勇光带着村民忙碌了个把月,摘得“甜蜜硕果”。

“在部队的时候,苦的难的班长先上,危的险的班长先冲,班长带头,队伍才有战斗力。”部队的经历,让吴勇光深刻认识到,党员和党组织的带头作用是推进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吴勇光和果农查看荔枝生长情况。

吴勇光和果农查看荔枝生长情况。

军队培养的团队协作和指挥经验,使其擅长整合资源、凝聚人心。吴勇光将部队的协同作战思维注入荔枝产业:整合全村85%荔农加入合作社,带动荔枝种植面积扩大至6800亩,年产量超1.2万吨。元坝村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典型范例,成为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标杆。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兴则百业兴。“兵支书”们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再立新功。

在电白区观珠镇,种苗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沉香产业各个链条上,活跃着300多名退役军人,其中肩挑“兵支书”一职的有10多人。

谢培君介绍沉香种植经验。

谢培君介绍沉香种植经验。

退役军人谢培君是观珠镇合利村党支部书记。合利村是观珠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基础条件较差。从决定回乡的那一刻开始,谢培君已经下定决心,“要让十几二十年几乎没有变过的合利村来一次大变化”。

因地制宜,合利村硬是把环绕山间的数十亩地发展成蔬菜种植基地,引进专业合作社,把荒地变成了致富田;激活资源,引入王老吉大健康公司联合打造万亩南药原料规范化种植基地,形成了育苗、种植、造香、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沉香全产业链,带动7000多人就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4.5万元。

如今村里又办起了强村富民公司,建起了电白沉香原材料合利交易中心,形成了可持续的富民兴村产业链条。

李中柱检查化橘红仓库货品。

李中柱检查化橘红仓库货品。

“兵支书”们敢想敢干,以钢铁般的意志、火热的情怀,成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面面旗帜,带领乡亲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化州市平定镇那宾村,“兵支书”李中柱推动土地流转,带动30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化橘红,面积从几百亩扩展到4000多亩,年产量突破20吨,年产值达300万元;在电白区观珠镇大榕村,“兵支书”许永柱动员村民成立种植合作社,种植圣女果、红心石榴、百香果等特色水果,打造出“水果之乡”;在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港头村,“兵支书”吴智春引导村民利用沙滩建成11个虾苗场,年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100多村民就业,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在茂名,像这样充分发挥退役军人敢闯敢试精神,带领干部和群众蹚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产业路子的“兵支书”还有不少。他们有的被称为“荔枝书记”“水果书记”“萝卜书记”“鹅司令”,成为群众认可度高、有影响力的“兵支书”干事创业典型。

敢啃“硬骨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兵支书”率先垂范,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

茂南区樟古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约有1500名本地村民以及近2000名外来务工人口,出租屋密集,矛盾纠纷频发。2020年村级换届中,退役女兵李宝芬当选樟古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从军人到基层工作者,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社区就是我的新战场”。

李宝芬与群众话家常。

李宝芬与群众话家常。

军人背景赋予的严格纪律意识和高效执行能力,使其在基层治理中能迅速落实政策。面对社区复杂情况,李宝芬牵头组建全市首个“老兵调解小组”,将部队的“谈心交心”传统与法律规范相结合,总结出“倾听诉求、厘清事实、依法调解、跟踪回访”四步工作法,在195件矛盾纠纷中成功调解185件,成功调解率达95%。

奋战在乡村建设一线,广大退役军人扑下身子为百姓解难帮困,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在高州市潘州街道光明社区,有一支“退役军人党员先锋队”,奔走在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特殊人群帮扶、矛盾调解等各个方面。还有一套“社区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多元调解机制,整合社区民警、律师、网格员等力量,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

“在基层治理的战场上,要保持军人的作风、担当和情怀。在调解过程中,须注重情、理、法相结合。”光明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周思维说。

周思维扎根社区工作。

周思维扎根社区工作。

光明社区文笔一区与东方新城界址上,有1500多平方米集体闲置地界址不清,还导致卫生环境恶劣,调解十分棘手。“越是‘硬骨头’越要啃。”周思维带领社区干部多次与双方物业、相关居民代表沟通协商、听取诉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协调,社区、物业、居民代表三方签订协议,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居民代表送上一面写着“党的好书记 真心为人民”的锦旗。

近年来,光明社区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获评“广东省宜居社区”。

在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茂名退役军人以军人特有的纪律性与创新思维,成为破解乡土治理难题的“多面手”与“稳定器”。

林家年向群众讲解政策。

林家年向群众讲解政策。

“部队有铁的纪律,必须令行禁止。如今乡村建设,不把纪律挺在前面怎么行?”信宜市合水镇高塆村党支部书记林家年摸索出“三公调解法”,即公开听证厘清事实、公平丈量化解积怨、公正分配赢得民心。林家年说,“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党员干部须耐心细致地倾听各方诉求,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调解,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与尊重。”

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堡垒,茂名各地“兵支书”们积极发挥班子成员模范带头作用,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培育锻造过硬队伍

茂名是退役军人大市,全市退役军人12.6万人。一大批退役军人活跃在茂名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他们拼搏付出、建功立业,充分彰显了退役军人的价值。

东镇街道北逻社区书记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东镇街道北逻社区书记查看葡萄生长情况。

部队是座大熔炉,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如何把这些好钢用在刀刃上,茂名编织起一张培育网——以打造退役军人特色品牌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实施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制定出台递进培育“十二条”硬措施,引导退役军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兵支书’在服役期间形成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打硬仗的顽强作风,正是乡村振兴一线所需要的。”茂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伟强说,茂名创新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模式,全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兵支书”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基层人才支撑。

茂名开展“退役军人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

茂名开展“退役军人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

搭建培训平台,创新教育模式,多元的学习渠道助力“兵支书” 强本领——

茂名定期开展“兵支书”能力提升培训,依托柏桥讲堂思政教育阵地,把退役军人走进课堂与思政引领、作用发挥结合起来,开展专题培训、实地观摩、交流研讨、成果分享。

截至目前,茂名市累计开展“兵支书”培训约50次,覆盖1000 余人次。在这些“行走的课堂”中,引领“兵支书”全面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

打通晋升渠道,搭建成长阶梯,畅通的人才通道激励“兵支书” 善作为——

茂名市多部门联合印发《茂名市加强退役军人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培养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畅通退役军人进入基层组织的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茂名把“兵支书”培养纳入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选派他们到镇(街道)跟班学习,全面提升在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平安法治等方面能力素质,一批政治坚定、热爱农村工作的退役军人被纳入后备库中培养。

信宜思贺镇成立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

信宜思贺镇成立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核心在人才。如今,茂名“兵支书”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逐步构建起“选拔-培育-管理-使用”全链条工作机制,让“兵支书”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思想政治工作与权益维护处处长黄瑞轸认为,茂名“兵支书”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中展现出的执行力与创造力,正是退役军人价值在基层的鲜活体现。接下来将总结更多茂名在兵支书的选拔、培育、推举、宣传等方面的好经验加以推广,为更多退役军人搭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平台,让退役军人成为激活乡村振兴“领头雁”的重要力量,在广袤乡村续写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南方+记者 邹祥亮 刘栋铭

编辑 李幔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