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上天”背后,攻坚势如破竹|世界算法看琶洲

作者 吴雨伦;苏韵桦 2025-09-22 15:52

在海珠,面向世界的不仅有广交会,还有另外一张愈加国际化的闪亮名片——琶洲算法大赛。

如果你以为算法只是程序员在电脑前打磨的“冷冰冰代码”,那一定要来琶洲算法大赛看看。

9月22日,在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上,30多个国家的8000多个队伍,经过层层比赛展开角逐,林林总总的算法被赋予了“攻坚”的使命——一边“直冲”三万六千公里的轨道卫星,一边一句话就可以生成3D虚拟世界“训练”机器人,还能进医院帮医生分担压力。

既浪漫,又硬核,更实用。

一场算法大赛,如何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真的“用起来”?

这是近年来海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海珠明白,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竞技层面,而是要从更深刻、长远的视角来审视——它不仅仅要成为一场赛事,更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势如破竹的“攻坚”平台。

从算法最初创意到最终应用,大赛为一行行代码提供了变身为现实力量的机会,为“人工智能+”行动写下生动的一笔。

我们先看“顶天”那面。

大赛里有一道特别的赛题,来自海珠企业佳知慧行,最吸引人的点就是,能让算法“上天”。

这可不是随手从网上扒来的开源数据,而是独一份的“太空视角”。

从太空视角看,能捕捉到地球表面人眼察觉不到的微小变化——比如几百年没动的山体是否开始位移,河流水位有没有异常波动,水库是否有隐患。

更炸裂的是,这些算法不是停留在PPT里,而是会真正上传太空运行。

换句话说,一行行写在琶洲大赛中的代码,可能未来会在地球上空飞行。

这种体验非同一般——自己写的算法,不仅跑在服务器上,还能在轨道卫星上默默守护山川河流。就这样,算法和星辰大海建立了连接。

说完“顶天”,再说“立地”。

算法不仅能上天,它也能走进日常生活中救死扶伤的所在——医院。

一家从海珠走出来的公司——优逸人工智能,带着他们的“Breast GPT”登场。

听起来像个名字很潮的聊天机器人?

其实它是医生们的“黄金搭档”,专门盯着乳腺影像里的可疑病灶。

过去,影像科医生一天要看成百上千张片子,眼睛都快花了,时间久了还难免有漏判、误判。但有了AI加持,情况就完全不同:

它能第一时间把可能的病灶圈出来,生成结构化报告,医生一眼就能抓住重点;

在诊疗决策时,它还能结合病史和影像,生成带医学逻辑的辅助方案,给医生提供辅助参考;

最关键的是,它不像一些“大模型”那样容易有“幻觉”,背后有逻辑验证、知识图谱等多重保障机制,确保说的话有理有据。

对病人来说,更直接的好处就是——检查结果更快出来、诊断更准、治疗方案更科学。未来,“Breast GPT”将在广东多家三甲医院试点应用。

如果说上面两个算法负责守护现实世界,那另一家参赛团队,则干脆重新构建“世界”。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创业团队光影焕像,带来了“三维物体与场景生成基座模型”。

它的厉害之处不只是“能生成一个虚拟世界”,而且这个世界里的东西不光能看,还能动、能交互。

举个例子:

进入他们生成的虚拟场景,你可以走到桌边,真的拿起一杯水;你也可以坐进角落里的汽车,把它开走。

这背后的意义很大:

在影视和游戏行业,原本需要几周才能完成的建模,如今几分钟搞定;

对“具身智能机器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无穷无尽的训练场。机器人能在虚拟世界里不断学习如何抓取、移动、交互,而不必在现实中频繁出错。

在这次比赛中,不乏雄心勃勃的想法:比如找到能超越DeepSeek的下一代模型。

这是北京智源研究院发起的Openseek开源共创项目,推动算法、数据和系统的协同创新,力争开发超越DeepSeek的下一代模型,成为本届大赛的“明星赛题”,吸引了字节跳动、比亚迪、上海交大等名企名校优秀开发者热烈参与。

算法,不只是造梦,而是在悄悄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这种“黑科技”,会在海珠集中爆发?

关键在于,海珠的路径选择。

它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于“能落地、能应用、能变现”的垂直模型。说白了,海珠要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算法。

今年,《海珠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行动方案》出台,一下子定了12个重点领域:金融、医疗、交通、文旅……每一块都是能带来价值的实用场景。

更重要的是,这里构建起完整的“六要素”闭环:

模型是引擎,数据是燃料,算力是基座,场景是试炼场,生态是土壤,政策是保障。

六个环环相扣的“齿轮”,推动着AI不只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直接变成产业。

这就是为什么在琶洲算法大赛上,未来既能看到算法飞上太空,也能看到它钻进医院;既能感受虚拟世界的“爽感”,也能看到它在城市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些场景说明,算法的价值不是“赢了比赛”,而是“解决了问题”。

而琶洲算法大赛最重要的,也不是“谁得了冠军”,而是算法如何从代码走向实用攻坚。

当卫星上的算法在默默守护,当虚拟世界的交互在不断演进,当一个个场景被嵌入到真实生活中,当大赛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算法终于不再是“高冷”的代名词,而是变成一种可靠的生产力,海珠也已然成为全球算法生态中不可忽视的节点。

策划:龚晶

统筹:冯艳丹 谭超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雨伦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通讯员 谢惠强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