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运会两项粤港澳跨境赛事,运动员将首次实现“无感通行”
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我国第一次由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其中,两项跨境赛事——珠海赛区公路自行车赛和深圳赛区马拉松赛——首创“口岸就是赛道”模式,将首次实现运动员在高速竞技状态下“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无感通行,引发广泛关注。
这种“无感通行”到底如何实现?
8月30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暨IEEE机电一体化与计算机技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香港立法会议员、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尚海龙在现场介绍,一种类似的技术已经在香港-深圳沙头角中英街口岸试点使用9个月,将通关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以上,即便大批旅客同时通过或是旅客戴口罩等特殊情况下也能正确识别。
可正确识别戴口罩旅客
在香港-深圳沙头角中英街口岸,持有跨境所需证件的旅客可以在通关通道直接步行通过,“一秒通关”,无需停留或主动配合口岸人员进行查验。
旅客无感通行的背后,是一系列跨模态身份识别技术在支撑。尚海龙介绍,经过重新布局的中英街口岸被简化成两条通道,进出各一条,当旅客通过时,摄像头能捕捉实时视频影像,通过跨模态的身份核验技术快速识别出旅客的身份,支持其快速通行。
无感通行技术与目前广泛用于高铁车站、企业园区等场景中的人脸识别技术有所不同。以往,人脸识别技术要求用户必须处于摄像头的有效识别范围内,因此对摄像机的位置、角度等都有严格要求,而且用户不能遮挡面部。
而无感通行技术用到的跨模态身份核验技术,并不依赖某个单一的信息或特征,而是可以根据用户的身高、体型、步态、衣着等多维度信息进行分析。
为了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无感通行技术还用到了“行人重识别”的概念。通俗地说,计算机可以在不同角度摄像头拍摄的图像或视频中识别并匹配同一个行人,并且在这些图像中选取“最优选帧”来提升识别精度。
因此,该技术的鲁棒性(可理解为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即便是用户戴着口罩,面部被遮挡,仍可通过整体特征来正确识别其身份;同时,即便是光照条件不佳时,计算机也能借助红外摄像头来提供可靠的身份识别支持。
尚海龙回忆,研究团队最开始在一个饭堂内搭建了模拟口岸场景并开展试验。“当时还是挺紧张的,同时有好多人一起通过,系统能否扛得住,我们一开始也没把握。但小型试验的结果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尚海龙说。
后来,进行更大规模的可行性测试时,研究团队特地搭建了多种特殊场景:人群聚集通过、有轮椅出行人士通过、双胞胎通过、未持有跨境证件者通过……在不同的场景下,无感通行技术都表现出极高的可靠性。
通关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以上
过去,中英街口岸的设备和人力都有限,通关检查以人工查验为主,费时相对较多;如今,无感通行系统在中英街口岸试点使用9个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假设有一条口岸通道,过去每分钟最多能通过25人,现在借助新技术每分钟能通过上百人,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以上。”尚海龙表示,除了能为旅客节省时间外,无感通行技术也为口岸节约了空间和人力,让口岸能用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老人、小孩等旅客。
在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上,公路自行车比赛和马拉松比赛将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批跨境赛事。在此前组织的跨境测试赛中,组委会总结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成功破解在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信息等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难题。
以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该赛事“半天跨三地”,赛道全长230公里。运动员将从珠海出发,通过澳门大桥到达澳门氹仔,经港珠澳大桥到达香港大屿山,再经港珠澳大桥回到珠海横琴,最后回到珠海市区,全程反复共6次无中断通过珠港澳三地口岸。
十五运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黄明忠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届时运动员可以实现时速40公里的速度无感通关,亲身感受“极速大湾区”。
“无感通行的技术路径不止一条,但初心都是促进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和民心相通。”尚海龙认为,高效可靠的新技术为粤港澳三地人员往来提供了新思路,也体现出粤港澳三地融合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加速了粤港澳区域一体化进程,随着区域内城市间合作加强,人员流动显著增长,对现有验证和通信流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尚海龙认为,无感通行技术特别适用于规模不大、人流量有限的中小型口岸,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升旅客通关体验。
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曾在社交媒体表示,中英街检查站作为先导计划,可以测试无感通行技术处理人流的情况,有助日后考虑在河套地区使用该技术。
文字/摄影/剪辑:南方+记者 钟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