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供应链协同创新、全球贸易风险应对等议题,这场大会落幕

粤港澳大湾区 2025-09-17 08:30

9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贸促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成功举办。

这一创办于2023年的盛会首次在广州举行,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工商界等1200余名代表参加,参会规模远超往届。大会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以“赋能大湾区 共拓新机遇”为主题,契合大湾区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未来愿景,彰显合作共赢理念,旨在汇聚海内外工商界力量,为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共享发展机遇,共建世界级湾区,推动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为何选择大湾区、看好大湾区?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企业面临‘不出海就出局,只有出海才能开新局’的新局面。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供应链韧性与多元化布局,定能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创新生态圈。

01:03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企业出海才能开新局,时长共1分03秒)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企业出海才能开新局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第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6年以来,粤港澳三地紧密携手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9月15日举办的全体会议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用数据阐释了大湾区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六年多来,广东省携手港澳全力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超2万亿美元,以全国0.6%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活力,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大湾区的创新能级不断提升。朱伟表示,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蝉联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的基础上,今年跃居全球第一位,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龙头企业、72家独角兽企业以及超过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在发言中强调:“香港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在‘一国两制’下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可以自由流动,是国内企业开拓大湾区、布局全球的理想伙伴。”据了解,香港特区政府从去年起已积极推动香港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并由香港投资推广署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建立相关服务机制,联手吸引内地企业来港建立离岸贸易和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和区域总部,为它们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支援它们“走出去”部署环球供应链。

澳门特别行政区招商投资促进局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谢永强提出,澳门将依托科技创新走廊与中葡平台优势,推进四大重点工程项目及中葡科技合作中心建设,助力大湾区构建韧性供应链并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如此充满活力的市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押注”大湾区。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亚太区首席代表维克多·奎罗斯表示:“大湾区是中国开放与创新的门户,我们在此设立办公室,正是看中其连接中国与全球市场的枢纽功能。”

00:44

(巴西→珠海直运开通!成本低15%,巴西代表透露这些机遇,时长共44秒)

巴西→珠海直运开通!成本低15%,巴西代表透露这些机遇

建立一个共同的大市场

“第四次产业革命等于(生物工程+人工智能)×能源。”大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指出,大湾区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优势,一是强大的基础科研能力,二是强大的应用技术转化能力,三是强大的应用金融服务能力。他认为,大湾区可以建立一个共同的大市场。

实践中,跨境商业合作的案例正在不断涌现,凸显出大湾区“香港研发+内地制造”合作模式的独特优势。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高级副总裁(数字科技及数据基础设施)郭雅雯分享了工业智能体企业“思谋科技”的成功经验:“这家企业从最初来香港时的5—10人团队,在一年内迅速增长到100人规模。他们主打‘大模型+全栈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为制造业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郭雅雯介绍,思谋科技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将技术带回大湾区,目前已服务了特斯拉、卡尔蔡司、京东方、中国中车、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全球300家行业头部企业,有力推动内地企业工业化自动化进程。

跨境经营企业增多,也给跨境法律服务带来了挑战。大会上,与会嘉宾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仲裁职能作用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港(澳)资港(澳)仲裁”制度。“现在我们可以依托这一制度处理相关纠纷,港澳律师也可以与内地律师共同组建团队,一站式为需要跨境法律援助的企业全程护航。”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黄景禧表示。

美国企业也对大湾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高级副总裁范诺亚分享的数据显示,2024年,超过82%的美资企业在华运营的业务仍然是盈利状态。现在,美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寻求各种方式保证在华长远运营的稳定性、敏捷性以及盈利。这三个词也是大湾区的竞争优势,是大湾区为何能够获得外资青睐的原因。

为企业提供争端解决新路径

在内容设计与成果输出上,大会实现多项突破。中国贸促会研究院与广东省贸促会联合发布了中英文版《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情况。报告首次绘制大湾区智能汽车、创新药供应链图谱,揭示供应链促进体系为湾区产业合作、企业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也为企业提供清晰的产业导航。

“我们从微观和中观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带来的机遇。”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表示,从微观层面看,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激发链上企业创新活力,为企业带来基础研究实力跃升、成果加速转化以及技术与产品迭代升级机遇。从中观层面看,大湾区供应链促进体系为更广泛的产业合作开辟新空间,推动粤港澳产供链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与周边省份产业协同升级,并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新机遇。

赵萍介绍,报告提出了四方面建议,包括加快智能设施建设,聚焦大湾区供应链协同发展,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和完善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

01:13

(澳门如何用好药械通政策?药厂商会会长给出建议,时长共1分13秒)

澳门如何用好药械通政策?药厂商会会长给出建议

而在法律服务领域,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联合广东省贸促会发布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这一创新举措系统梳理中外企业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临时仲裁解决争议的法律依据、程序规则及注意事项,通过15条核心条款(含适用范围、仲裁程序、制裁规范等)及10套标准化仲裁文书模板,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样本,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在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选择临时仲裁解决争议提供规则和操作指引。

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联盟的成立也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联盟成员之一,香港讯通展览公司总经理卢楚彬表示:“联盟目前已经有160家会员,包括展览会议主办单位、场馆运营方、活动服务商、高校等涉及会展行业上下游的各类协会与企业。联盟的交流必将推动大湾区会展业实现更大发展。”

采写:南方+记者 杨天智

摄影:南方+见习记者 赵子杰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编辑 余佩 张会玲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