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肖耿:联手香港融入双循环,南沙应探索“跨境双总部”机制

作者 郑国豪 2025-09-18 15:45

 编者按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提出将南沙打造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2025年作为《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之年,广东省首次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白皮书(2022.06-2025.06)》并举办发布会,系统梳理三年建设成果。值此关键节点,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特邀8位领域权威专家,从政策创新、产业协同、制度衔接等维度深度解析南沙实践,点评《南沙方案》第一阶段成效并为下一阶段发展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实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推动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及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作为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的“试验田”和“加速器”,南沙在中国双循环发展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沙方案》出台三年来,南沙在规则链接、跨境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已初步形成以跨境金融为特色,绿色金融、期货市场、融资租赁为支撑的现代金融生态体系,和大湾区周边区域形成了错位发展格局。

广东省南沙工委编制的白皮书显示,三年来南沙持牌法人金融机构累计达到17家,落地广州市首只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等重点机构,与香港交易所共建广州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额约25万亿元。可以说,南沙已经在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金融创新功能的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重要节点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今年5月,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南沙金融30条”,进一步强化南沙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支撑作用。如何在更高起点上破题制度型开放,协同港澳打造金融创新高地,是接下来南沙必须作答的命题。

香港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自由贸易港和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超级联系人。环顾大湾区周边城市,围绕用好香港特有优势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南沙已形成了一些差异化优势。

从区位维度来看,香港地域空间有限,而南沙与香港距离较近,且周边环绕着广州、佛山等制造业发达的区域,具备得天独厚的供应链优势。

从空间纬度来看,南沙作为粤港澳合作发展重大合作平台中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唯一明确提出“面向世界”定位的平台,面积达803平方公里,具备与港澳全面合作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南沙以空前力度的放权赋权,深化与相关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两地在社会、经济、政治、金融等方面的交流愈发频繁,新产业、新资源、新区势喷涌而出,推动粤港合作走向新阶段。

但必须看到的是,南沙、香港两地优势并不容易直接叠加,需要从制度、机制、政策上改变,才能推动两地合作实现 “1+1>2”的转变。具体而言,在当前粤港澳三种制度体系、货币体系、法律体系下, 要真正激活双循环衔接带动企业创新动能,必须有效化解差异化制度与规则的协同对接,让来到大湾区发展布局的企业和个人不用陷入“二选一”的抉择困境。

因此,南沙未来改革的方向,关键在于立足自身特色,借助制度型开放的东风,让香港的金融制度优势与内地的空间和市场优势相得益彰。

一方面,南沙可以探索建立企业跨境“双总部”机制,即允许在香港片区内注册的重点香港企业在南沙设第二运营总部,由南沙政府及监管部门委托香港行业监管机构对第二总部实行港式行业监管,同时在内地监管机构备案或双注册,进而实现两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双总部”机制下,企业背靠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可以轻松将运营总部或生产基地布局在内地其他成本更优的区域,而将融资、研发等高端功能放在南沙,利用南沙与香港的便捷通道实现上市。

另一方面,南沙也可以通过打造港式离岸学校、医院、企业、金融机构,为港人提供港式社会保障服务。比如,尝试允许香港的大学、科研机构甚至企业实验室,直接在南沙设立其“第二校区”或“第二实验室”,完全按照香港的国际化模式进行运作和管理,由香港方面主导监管,南沙主要提供空间和本地公共服务支持。

实际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学校完全按香港标准运作——颁发香港学位,教师待遇包括聘用外籍人士对标国际,薪酬市场化,管理体系去行政化。两地可以通过类似的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港人或境外人士借助香港开放、国际化环境,来内地开展工作与社交,以“点对点”形式被派往大湾区分支机构工作生活,使其仿若仍在香港工作一般,这是南沙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有望吸引全球跨国公司通过双总部等机制叠加两地优势,落地大湾区。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及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 肖耿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