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湖景中学:AI教育点燃课堂创新的火花

教育莞家 2025-08-29 12:25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湖景中学以“文化基因+科技赋能”为核心,构建了多维度AI融合课程与活动体系,实现了学科教学与学生兴趣的深度融合。从跨学科融合课程到非遗数字化实践,从分层课程体系到立体化师资培养,这所学校正以创新实践诠释着AI教育的“东莞样本”。

课堂教学AI评价,推动教研数字化转型

湖景中学利用CSMS(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推动教研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融合了中国知行哲学与现代教育理念,以创新实践为核心内容,构建的素养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创新方案。着力破解了传统课堂“教-学-评”割裂难题。

首先,学校进行了机制创新。通过典型案例的“可视化说服”、小组研讨的“问题化驱动”、全员参与的“日常化体验”、专家支持的“伴随式成长”,将改革要素自然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开辟出四维联动的“无感化”教研数字化改革路径,引导一线教师最终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文化转型。

其次,进行了教研模式创新。湖景中学通过智慧众筹的形式,提炼出“124”循证教研模型,即一个理论认识,两大研讨场景(主题教研场景+数据分析场景),四个教研步骤:一是智慧众筹,集体备课;二是数据诊断,以评促改;三是精准改进,实践验证;四是师生共进,质效双升。学校定期组织科组和一线教师基于CSMS大数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交流、分享、思辨,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深挖学科知识,探研学科规律,帮助科组和教师打造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再次,构建出知行案+四向五学+CSMS的深度融通教学模式。

知行理论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CSMS从技术和数据层面赋能教学,将二者融合为素养课堂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通过“知行案”和“四向五学”课堂,达成结构思维形象化、显性思维结构化、隐性思维显性化的思维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体系,培养智慧型学习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知行案+四向五学+124教研”在课堂操作层面进行了创新性实践探索。“知行案”设计聚焦思维激发,“四向五学”课堂落实素养培育,“124教研”实现数据驱动闭环优化。“四维联动”无感化路径确保教师主动参与和数字化转型。学校的实践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能与学生核心素养,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可复制的教研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

构建三级课程体系,让AI从课堂走向生活

在湖景中学的AI课堂中,已搭建起“趣玩—智造—思创”三级课程框架,精准覆盖全学段学生的认知需求,形成了连贯且有梯度的AI课程体系。

其中,基础层(趣玩)以兴趣启蒙为核心,设置橡皮筋动力飞机、水火箭等项目,通过简单的科技小制作,让低年级学生初步感受科技的乐趣,建立对AI的直观认知;进阶层(智造)聚焦技术应用,引入3D打印、激光切割、物联网、机器人编程等内容,适合中年级学生深入学习工具使用与基础编程;拓展层(思创)侧重综合创新,开展AI跨学科课题(如智能体育馆设计),引导高年级学生运用AI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系统思维。

当前,学校已建成41间高标准实验室,涵盖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客空间等,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机器人套件、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为各学段课程提供了充足的实践载体。

同时,学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引入“宾果机器人”等AI教辅工具,合作企业不仅提供设备支持,还定期派工程师到校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竞赛项目,形成了“技术输入-实践转化-成果输出”的良性循环。

教材开发也始终坚持“适配性”原则,编写校本AI实践指南,避免将大学课程简单“下放”,确保内容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让教材真正成为课堂实践的有效支撑。

以非遗数字化实践项目为例,课堂中学生可以将醒狮、泥版画、拓染等非遗技艺与AI技术融合,开发系列数字化文创作品。例如在热转印校本项目中,用AI设计软件优化拓染图案,再通过热转印技术制作成文创产品,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提升了科技应用与艺术创作能力。

AI教育的“湖景解法”,实现量质双升新跨越

在厚街湖景中学,“投篮高手”机器人项目将编程思维融入工程设计,夺得广东省中小学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学生将醒狮、泥版画、拓染等非遗技艺与AI技术融合,开发系列数字化文创作品;民乐演奏与AI谱曲系统联动,形成传统与数字融合的合唱作品……

近三年来,湖景中学的学生累计获得科技类竞赛奖项868项,其中国家级428项(含金银铜牌200余枚),省级118项。学校入选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广东省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学校、广东省科学教育示范校等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该校AI教育实现量质双升的印证。

2023年以来,学校共开展23大项174场示范引领重要活动。其中省级活动4次,专题讲座66场,课例展示58场,教研帮扶50场,其中跨区域帮扶翁源教研活动20余次,两地1000余人次教师参与,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先后三次主办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与教研体系建设项目教研活动,并获得广东省教研院等与会领导与专家高度好评。

三个维度培育新生态,让AI教育走得更远

“AI只是工具起点,认知进化才是重点。唯有数据洞察与教学智慧结合,才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湖景中学校长茹绮云在教学开放日中如此强调。而这一理念,也将指引着该校在AI教育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

学校提出,接下来将从全域赋能、拔尖培养、区域协同三个维度深化AI教育,构建更开放、更具影响力的教育生态。

全域赋能升级是核心方向,计划将AI应用从课堂教学扩展到德育管理、校园安防等场景:开发AI德育评价系统,通过分析学生日常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利用智能监控与AI识别技术,实现校园安全隐患自动预警,建设“以数据推动管理”的数字化校园,让AI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拔尖人才培养上,将组建科学教育竞赛队,强化AI与奥赛、科研项目的衔接。依托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创客空间,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进阶课程(如深度学习基础、智能硬件开发),支持他们参与更高层次的科技竞赛和创新项目,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学校将依托教育集团,联合共建AI课程库与师资池,共享非遗数字化、机器人教学等优质课程资源,开展跨校AI教研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联盟校支教,输出“厚街模式”的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其他学校的创新做法,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采写:南方+记者 张珊珊

统筹:黄婷 王慧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