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官网发布《安宁疗护实践指南(2025年版)》(下称《指南》),对2017年印发的《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进行了修订,以进一步推动各地安宁疗护发展,规范相关实践行为。
《指南》明确,安宁疗护实践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
与2017年版相比,《指南》对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更新,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相关评估和观察要点、治疗原则、护理要点、支持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南方+记者梳理发现,《指南》更贴近临床一线需求。例如,首次将“窒息”纳入症状控制范围,并在疼痛部分补充了爆发痛管理,在护理环节增加了卧位护理,为一线医护的常见困惑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
同时,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出血等常见难题上,提出了更细致的药物选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例如,使用风扇疗法缓解呼吸困难,或通过芳香疗法舒缓不适;在突发大出血时,则建议准备深色毛巾遮挡,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视觉冲击。
此外,《指南》在死亡教育中新增了“定期生存期评估”,在哀伤辅导中更突出家属的长期支持,这意味着安宁疗护的关注点,正在从单纯的临终阶段,延伸到患者和家庭共同面对死亡的全过程。
南方+记者 厉思璇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