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基孔肯雅热疫情备受大家关注,
有人说得了基孔肯雅热后
“像骨头被掰断”“关节僵硬”。
那么,感染基孔肯雅热会有后遗症吗?
针对网友及市民关心的问题,
记者采访了惠州市
第三人民医院院感部主任张丽梅。
后遗症核心表现为关节持续疼痛
张丽梅介绍,基孔肯雅热临床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特征,与登革热非常相似,容易混淆,但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关节疼痛通常更为剧烈和持久。
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可影响活动。受累关节周围肿胀、压痛,少数大关节受累者可出现关节腔积液。部分基孔肯雅热患者在恢复期会出现晨僵现象(早晨关节僵硬胶着感),可持续30分钟以上。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甚至可能进展为慢性关节炎,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还有极少数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脊髓炎、心肌炎、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后遗症风险更高
为何后遗症如此顽固?主要是病毒与免疫的双重打击带来慢性疼痛。
病毒直接入侵:病毒在关节滑膜内复制,引发炎症风暴,组织水肿压迫神经末梢。
免疫误伤关节:清除病毒时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形成“炎症循环”。
神经敏感化:小关节空间狭窄,炎性水肿加剧神经挤压痛感。
“后遗症风险呈显著人群差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得后遗症的风险更高。”张丽梅表示,65岁以上患者慢性关节炎发生率更高,更易关节变形;类风湿病史、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等基础疾病者,关节损伤不可逆风险升高;婴幼儿感染可能遗留认知缺陷。
无特效药,但科学干预可延缓损伤
张丽梅介绍,目前尚无针对后遗症的特效疗法,但综合施治可缓解进展。
药物控制: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止痛,禁用布洛芬(增加登革热重叠感染出血风险)。
康复关键期:发病后3个月内避免关节负重(如爬山、长跑),佩戴护具保护。
长期策略:物理治疗(冷敷消肿、轻柔拉伸)、心理干预(避免慢性疼痛诱发抑郁焦虑)。
需要注意的是,硬扛疼痛或滥用“秘方贴膏”可能加重关节僵硬。感染者需要遵医嘱用药。
阻断蚊媒链是根本防线
张丽梅表示,基孔肯雅热后遗症虽不致命却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无疫苗和特效药的困境下,早干预、科学康复及全民预防是抵御后遗症的三大支柱。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防蚊灭蚊,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感染基孔肯雅热。
“总之,对于基孔肯雅热不能掉以轻心,但也无需过度恐慌,做好防蚊灭蚊是关键。”张丽梅提醒,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诊断并规范治疗。
来源:惠州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