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头版 | 汕头隆都镇:千年古镇带旺“富民百业”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8-10 11:00

“年少时,村里穷,人人都想往外走。这几年,隆都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古榕居民宿负责人陈东升在外打拼三十载后,被家乡的巨变吸引,回乡修缮老屋开起民宿,直言:如今的村子充满机遇,也充满希望。

百年前,水运兴盛,三江环绕的隆都曾是汕头商贸枢纽之一。45年前,因发展缓慢,隆都一度成为澄海最穷的镇。现如今,有好山好水的隆都,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机遇下找到了发展新机遇。

隆都镇风光。

隆都镇风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锚定省级“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村目标,隆都镇立足资源禀赋,以“3+1+N”发展思路,加速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独具“红侨”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如今的隆都,不仅成为城里人下乡游玩的“心水”之地,更成功探索出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古墟活化 人兴业旺

如今,每逢周日墟日,隆都镇店市古墟便人声鼎沸,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名带小孩赶墟的市民表示:“几乎每周日都来,这里有很多小动物,孩子非常喜欢。”

近段时间,知名连锁餐饮品牌相继入驻,古墟配套更趋完善,人气愈发兴旺。摊主的喜悦溢于言表:“一个早上卖出300多碗粿条”“一上午的营业额有2000多元”……

然而,隆都店市古墟作为承载着“无隆不成饶”文化地标、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商贸集市,曾因无序发展,一度要被清理整治。

借着乡村振兴及“百千万工程”东风,隆都镇在深圳对口帮扶专项资金190余万元支持下,于后溪村科学选址,建成占地4800平方米的新墟市。新墟市突破单一业态,科学规划宠物交易、文化展示、文创产品和休闲美食等功能区,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古墟的“新生”还辐射到周边,带动了住宿、餐饮、农家乐等业态兴旺。

经过活化保育,隆都店市古墟人气火爆。

经过活化保育,隆都店市古墟人气火爆。

“旺”起来的不止古墟。近年来,隆都镇深挖“潮、侨、红”资源禀赋,陈慈黉故居、后沟红色码头、后沟村瓦窑营地等景点相继被激活,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域、要素齐全的精品旅游线路。今年上半年,隆都镇游客量已突破300万人次。

“人气旺了,百业俱兴。”隆都镇党委书记魏思超说,发展思路贵在因地制宜,核心是让百姓得实惠,所以不仅要提升基础设施满足民生基本需求,更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多卖几碗粿条、几碗猪脚饭、几个‘有故事的水果’”。

三产融合 助农增收

盛夏的前美村,百年榕树浓荫匝地,古韵民宿与榕荫茶馆游客盈门。这个拥有600余年历史的著名侨乡,经科学规划与环境整治,村容焕发新颜,正以历史建筑活化为支点,撬动三产融合发展新图景。

“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声名远播。近年来,当地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原真性与完整性。如今,它与永宁寨、文园小筑等58座特色侨宅,共同构成极具研究与文旅价值的历史建筑群落。“返乡华侨常携子孙到此寻根,让后代感受潮汕文化。”前美村党委书记陈练表示,守护祖辈文化遗产已成为村民共识。

陈慈黉故居。

陈慈黉故居。

许多村民自发返乡,将空置的古宅打造成富有南洋风情的雅致民宿,成为前美村焕新的生动注脚。除了改造民宿,陈东升还将旧屋门前的荒地打造成“榕下会客厅”经营茶座。

活化古村,还需要产业赋能。前美村将1300亩农田统一规划流转,打造现代化农业生态示范园,与特色古建筑串联成独具“潮侨”风情的旅游线路。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隆都镇创新思路盘活资源,培育出65个特色农庄,推动传统农业向农旅融合转型。

以草莓为例,市价每斤约10元,而赋予游客采摘体验、情绪价值的“有故事的草莓”,价值跃升至3倍。农庄的收益可观,经由村集体统筹,惠及全体村民。

和美花海生态园总经理陈文君介绍,生态园开业后广受欢迎,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24年营业收入达2400万元,持续助力村集体增收,并吸纳80名村民就业。

隆都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擦亮散落的历史文化“珍珠”,串珠成链激活全域,让千年古镇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中重焕光彩,绘就强村富民、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新画卷。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郑淼鑫 

南方网记者 尹珏文

统筹:宋芾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