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助学、科技助农、产业调研、非遗传承、文化宣讲、环保行动……今年暑期,韩师78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河源、中山等县镇村一线,以生力军的姿态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发挥优势将特色课程送下乡
立足师范院校优势,各实践队以特色课程点亮乡村课堂,累计开设课程200多门,覆盖超3500名乡村中小学生。校团委“韩赋启航 乡教筑梦”队在饶平县三饶中学设计绘画、舞蹈、音乐等特色课程,行知义教“育见美好,青春启航”队在田心学校开设“科玩实验室”“生命之旅”等八大课程,114名小学生在游戏中实现多维度能力提升;校宣传部“十万+”队结合港底学校学情,开设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趣味课程;大学生艺术团“美育扬帆,青禾义教”队将优质美育资源送至枫溪长美小学;创新教育协会“筑梦乡教”队在仙桥小学创新开设拳击、相声课程;“青衿逐光”云端实践队通过线上专题课为51名学生学业护航。
实践队员带领小学生开展烹饪营养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带领小学生开展烹饪营养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为学生们讲授书法课程。
实践队员为学生们讲授书法课程。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潮菜学院推出“我为学校绘地图”、创新食育文化实践;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以EV3创客课程叩开智慧之间,借网络安全科普播撒趣味之种;教育科学学院通过“素质拓展+心理关怀”,为中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开设自然科普课程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设置科普展台与维修演示,点燃学生科技探索热情;体育学院带来多彩体育课程、政法学院围绕普法宣传等七大板块为学生提供成长支持、音乐学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音乐素养提升活动……各学院通过发挥专业特色助力教育创新,推动教育资源精准落地与育人实效双提升。
实践队组织趣味运动会。
实践队组织趣味运动会。
微课堂里讲述红色故事
在此过程中,青年学子深入基层,创新“红色故事微课堂+方言政策解读”模式,以多元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让惠民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校团委多“彩”潮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创作红色故事绘本,以“图文叙事—情境再现—互动体验”模式开展12场主题宣讲;青马文脉薪火突击队行走在充满地域特色、红色基因、侨批文化和青年视角的研学道路上,同学们既能讲好“潮汕侨批里的中国故事”,也能设计“永庆坊的城市更新实践课”。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深入挖掘革命历史中的具体人物、事件与精神内涵,沉浸式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实践。“红映归湖”红色文化传承队重走凤东村游击路线,采访老党员和红色革命后代,拍摄短视频宣传红色文化;“红雅潮”队讲述黄旭华院士故事等;红色刘察巷突击队在刘察巷柯柏年、李春涛故居,为来访游客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与奋斗历程。
实践队员在校园为学生解答国家助学资助政策。
实践队员在校园为学生解答国家助学资助政策。
经济与管理学院“资助筑梦·与乡同行”队走遍官塘镇3个村,制作了潮汕方言情景剧,帮助200余名学生及家长厘清政策边界。学生工作部“追光同行,筑梦球山”队在球山中学面向村民和学生开展教育资助、乡村振兴政策宣讲;政法学院服务队在饶平新丰镇设点宣讲资助政策。
深入田间探索乡村振兴新路
来自韩师的多支实践队深入田间、走入企业,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经济与管理学院“农韵华彩”队为饶平永善村设计特色农产品品牌IP与文旅融合方案;饶平“同心振乡”队探访汫洲镇冷链物流与新丰陶瓷企业,为其设计“工艺革新+跨境电商”转型路径;“V-Live创界”队直播推广官塘牛肉丸,令其订单量激增;韩麓数惠青禾突击队探究数字金融,助力汫洲渔业转型。
实践队员与陶瓷企业负责人交流。
实践队员与陶瓷企业负责人交流。
校学生会突击队深入饶平浮滨镇,调研“茶+鹅”双产业链痛点,推动“双链融合”;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会“数智兴旅·佛手成金”队为潮州市佛手果文旅园设计数字化营销方案;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青茶筑梦”科技兴农队提出的普宁八仙茶标准化生产方案有效降低损耗率。各实践队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产业报告,助农直播观看破万,科技方案直击产销堵点。
与乡村学生一起玩互动游戏。
与乡村学生一起玩互动游戏。
韩师的大学生们还以扎实调研服务地方决策。经济与管理学院“饶有星志”队走访饶平下善村63户茶农,聚焦村民痛点,酝酿出建立村级电商孵化点、设计“红色研学+茶园采摘”融合路线等建议。理工科学子也发挥专业优势,守护绿水青山。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烯水长清+量子点荧光团”双队联动,在饶平县海山镇铺设光催化生态滤网,降解农业污水污染物达70%,走进上港学校开设《污水过滤》实验课,带领84名学生用滤材自制净水装置。
突击队队员在开展样品检测。
突击队队员在开展样品检测。
以新技术推动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发展,也是韩师学子们的关注点。他们发挥创新精神,走进校园、社区,为文化延续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队带领学生制作漆扇。
实践队带领学生制作漆扇。
经济与管理学院潮州非遗数智平台实践队用6天时间走访23个非遗点位,拍摄VR全景非遗地图,建立首个潮州非遗数字化资源库。校青年志愿者“非遗有约・五育花开”队在潮安长美小学开设灯谜、漆扇等非遗手工课堂;美术学院“艺启乡梦”队在饶平建饶中心小学带领学生绘制英歌舞面具、制作扎染书签等;外国语学院“青春潮语传承”队在古巷德芳中学开设漆扇、油纸灯笼、英歌舞等特色课程。
木雕大师为实践队介绍创作灵感。
木雕大师为实践队介绍创作灵感。
教育科学学院“粤藏同心”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丝路和音”队、“深喀同心”队分别在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设创新推普课堂,运用情景模拟、红色经典诵读、普通话手抄报大赛、双语故事会等方式推广普通话。
实践队员在调研侨宅保护现状。
实践队员在调研侨宅保护现状。
历史文化学院“潮韵桥创”队调研牌坊街商户,推动“陶瓷+茶”文化产业园落地;“四维里”队赴普宁普侨镇调研侨宅保护现状;“古寨文化”队系统挖掘铁铺镇古寨历史,提出保护建议。学生社团服务中心突击队通过调研和视频拍摄等方式,以青年视角挖掘渔乡文化当代价值,实现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文/图:南方+记者 杨可
通讯员 卢裕钊 蔡焕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