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护事丨从病房到心间,一场永不落幕的治愈之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25-05-13 20:27

编者按

走在生命的小径,他们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站在生命的渡口,他们常常搀扶,总是摆渡。这是中肿护理工作者最生动的注脚。值此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我们推出“人间护事”专栏,用文字定格瞬间,用口述回味温度:或许是“我们一直都在”的安慰,或许是一步一脚印的守候,又或是出院时那个饱含千言万语的拥抱……

谨以此专栏,致敬所有生命守护者——他们用微光照亮黑暗,用大爱温暖冰冷。

今天,我们走近两位用专业与温情点亮患者生命希望的“白衣天使”。她们的故事,是身体与心灵双重疗愈的缩影,更是护理工作者对“医者仁心”最温暖的诠释。

罗宝嘉:温情守护“生命通道”

当肿瘤或创伤阻断了正常排泄的路径,患者腹部会“诞生”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生命通道”,需要依靠造口袋维持日常排泄。

作为结直肠科病房的造口治疗师,罗宝嘉说,早在学生时代就立志选择成为“生命出口”守护者,源于2011年第一次跟随导师郑美春护士长查房时所见。“有位术后的大叔看着自己的造口,眼里的光像被风吹熄的蜡烛。”罗宝嘉回忆说,是老师蹲在床边,用温热的生理盐水轻轻擦拭伤口,“她握着患者的手说,这不是惩罚,是生命给你的第二次机会。”

这个瞬间让罗宝嘉明白,造口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用专业和温度缝合身心创伤的艺术。从业后,她推动建立的“造口志愿者联盟”,让康复十年的老患者现身说法,用真实的生活状态打破“造口等于绝望”的误区。

2023年,罗宝嘉远赴甘肃,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她手把手带教,帮助当地专科护士从零开始,搭建伤口造口门诊。“从评估造口周围皮肤,到心理疏导技巧、居家护理要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演练。”

“希望社会对造口人群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偏见;更希望每个造口人都能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5月11日,罗宝嘉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护士的故事”分享会上这样说道。

黄薇:为年轻乳腺癌患者“疗”心

“康复之路不易,无论是身还是心。每当想起您,都有一束光照进我的心。”这段话出自年轻乳腺癌女患者晓乐(化名)写给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三区护长、心理安宁专科护理小组组长黄薇的感谢信,信中讲述了一段持续了一年多的护患情。

当时,从事艺术行业的晓乐被诊断为乳腺癌,历经手术、放化疗、靶向及内分泌治疗,长期受病痛与副作用折磨,陷入抑郁焦虑。到心理门诊求助前,她畏惧社交、不敢出门。首次心理门诊,黄薇花了2个半小时,耐心倾听晓乐的痛苦,通过专业引导与坚定鼓励,建立了信任。在随后的抗癌治疗过程中,为应对焦虑抑郁的情绪,晓乐听从黄薇的建议,把要做的事情拆解成一个个相对容易做到的“小目标”,再把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获得的每一个善意回应,用心记下来,在微信上与黄薇互动。黄薇不管工作有多忙,都会尽量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犹如一束光点亮了晓乐的艰辛抗癌之路。

“肿瘤患者在抗癌的过程中往往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既痛苦又无助。作为护理工作者以及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我的使命就是真诚倾听,建立共情,帮助患者重建内心秩序。”在广州日报与广东省卫健委的“纸短情长 写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的公益报道活动中黄薇说,让生命在困境中重触希望,为肿瘤疗愈注入更多人文关怀色彩,是她和同事们一直努力奔跑的方向。

她们是

以专业守护生命

以温情治愈人心的“提灯者”

愿每一份坚守都被看见

每一束微光都能汇聚成星河

来源:广州日报、新快报、护理部

编辑:赵现廷 审核:陈鋆 审核发布:文朝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