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坐落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被誉为“天南重地”。来到这里,人们仿佛步入了文化大观园——
人龙舞、醒狮、雷剧等非遗传承数百年,十里军港吹来清凉的风,“城市客厅”金沙湾里,水上运动嘉年华热火朝天……
这里是湛江,拥有广东四大文化之一——雷州文化,正在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体育强市,推进水上运动之城和高水平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随着“鲜美湛江”文旅品牌逐步打响,拥有碧海蓝天、海风椰韵的湛江,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诗和远方”。
非遗连接古今
绘就岭南文化长卷
遂溪醒狮活灵活现、北坡游鱼流光溢彩、湛江傩舞神秘莫测……漫步赤坎区寸金二横路“非遗街”,一幅流动的岭南文化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些承载着文化密码的非遗符号,经当代画家的匠心妙笔,演绎出跨越时空的对话。
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一项项非遗,正如镶嵌在雷州半岛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海陆交汇的文明记忆。
这片红土地孕育出刚柔并济的文化基因——巧夺天工的吴川飘色凌空起舞,高亢激越的雷剧带来古韵遗响,人龙舞勾勒出湛江儿女的海洋史诗,雷州石狗守护半岛居民平安顺遂,雷州歌传唱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据统计,湛江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8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3个;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6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4名;有10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态保护实验区。
张锋锋 摄
张锋锋 摄
近年来,湛江狠抓文化保护传承,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在市非遗展览馆集中整合、展示106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项目,全方位展现本地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实现新突破,让非遗真正“走出去”“活起来”。承载着族群记忆的文化密码,正通过数字化传承、创意化转化,续写古老技艺的当代华章。
湛江人龙舞项目参加全国龙舞大巡游;茂德公大观园入选2024“绿美广东·美丽非遗乡村旅游目的地”;遂溪县粤剧团、龙湾醒狮团赴澳门演出,吴川市粤剧团、飘色艺术团赴香港演出;3部雷剧作品入选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举办“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
湛江坚持“修旧如旧”,开启赤坎古商埠的保育活化之路,从旅游配套设施和文物建筑修复等多方面入手,原住居民与新生老街相得益彰,让老街流溢文明烟火气。今年“五一”期间,赤坎老街将科技感十足的AI与传统的醒狮、京剧非遗精妙融合进行创意表演,为观众带来独特视觉体验,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此外,湛江还加强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修缮文化遗址、名人旧居。截至目前,湛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数量2065处,新发现文物数量115处。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和布展工作,达到试运行条件;张炎故居、解放海南岛前线四十军指挥部旧址等修缮工程通过验收。
军民鱼水情深
营造浓厚军事文化氛围
近日,一则喜讯传来,湛江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湛江作为驻军大市,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是一座军民鱼水情深的城市。湛江在拓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化文化旅游融合、丰富红色资源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营造浓厚的军事文化氛围。
2022年,湛江完成24件退役装备接收安置工作,并建成湛江军事文化博览园陆空装备区,正式对外开放。2024年2月,退役基洛级潜艇正式落户湛江,湛江军事文化博览园海上装备园区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以来,湛江军事文化博览园以退役装备为抓手,借助湛江湾特色滨海环境,打造集滨海旅游、研学体验、军旅活动体验为一体的沉浸式军事主题文旅项目,扎实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工作,获评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广东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广东省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等,并成功创建国家3A旅游景区,打响湛江特色军事文化旅游品牌。
随着园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湛江不断丰富军事文化旅游形式,拓展内容表达与传播方式,让军事文化不断升温。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退役军事装备的雄姿,还能观看实景演出,感受“军事硬核+海洋浪漫”的差异化体验,充分激发爱国热情。
2024年春节期间,湛江以“遇舰湛江,聚势启航”为主题,策划推出海上军舰灯光奇幻秀活动,吸引观看人数超25万人次,成为当季“现象级”文旅项目。
郎树臣 摄
郎树臣 摄
现安置于湛江坡头区龙王湾的退役湛江舰,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在南海舰队服役30年。4月23日,在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首部中国军舰海上实景演艺《军港之夜》在湛江舰上震撼首秀。
《军港之夜》由央视春晚的湛江籍导演杨东升执导,以退役湛江舰老兵的故事为原型,依托湛江独特的海军文化与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合音乐、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性演绎、在地文化呈现以及鲜活人物塑造,运用3D mapping投影、激光水幕、舞美机械、声光电数字多媒体视听技术,再现退役湛江舰30载战风斗浪的峥嵘岁月,让游客在光影交错、深情歌舞中感受夜色下的湛江海湾和军港风采,激荡爱我国土、复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我们以退役湛江舰为舞台背景,做了一场有关爱军爱国情怀的大型实景演出,希望在家乡留下一部精彩的作品。”杨东升说。
传承体育精神
建设水上运动之城
说起湛江,不少人会将其和许多优秀运动员联系起来——全红婵、劳丽诗、何冲……这些享誉国际的优秀运动员折射出这座城市强劲的体育竞技实力与发展潜力。
湛江是体育大市,基础扎实、优势明显,长期以来在多个重点项目上成绩斐然。
2024年,湛江成功承办了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中俄武术交流活动、全国少年儿童跳水冠军赛(D区),以及省青少年武术散打、羽毛球比赛和田径锦标赛等一批赛事活动,不仅促进了竞技水平的提升,也在赛事中挖掘出一批优秀运动员。当前,湛江正大力推动十五运湛江赛区赛事筹备工作,高质量办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打和群众赛事足球项目。
将视线转至群众体育,湛江同样活力十足。去年,湛江组织举办社区运动会19场,举办了“全民健身日”、“一骑去村游”、北部湾城市(湛江)跆拳道邀请赛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体育氛围日渐浓厚。
作为我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湛江拥有1195.26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岛、海湾星罗棋布。湛江市区拥有“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独特风景,正在打造“最具地中海风情”的滨海城市。
依托海洋禀赋,湛江持续推进水上运动发展。历史上,湛江水上运动成绩辉煌,跳水、游泳、潜水、帆船帆板、赛艇等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跳水之乡”的美誉享誉海内外。
眼下,湛江正积极打造“水上运动之城”,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成立“湛江潜校校地合作工作专班”,推动开展硇洲岛潜水旅游、特呈岛奥运项目极限项目训练基地、三岭山森林公园国家潜校水上运动公园等,增加优质体育旅游产品供给。
与此同时,湛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生态、滨海两大优势,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结构,打造市区海湾都市旅游发展核和特色滨海旅游产业带,打通纵向旅游走廊和横向旅游走廊,推进吴川、雷州、徐闻旅游增长极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两廊、三极”旅游格局,充分擦亮“红树林之城”“中华白海豚”两张生态名片,加快打造高水平滨海旅游目的地。
每逢节假日,湛江策划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和促消费惠民措施,有效促进假期文旅市场的繁荣发展。
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湛江累计接待游客177.54万人次,同比增加77.14万人次,增幅76.83%;实现旅游收入约11.4亿元,同比增长81%。据滴滴出行统计,假期期间,湛江位列使用快车预约服务出行需求涨幅TOP5城市。
【数读】
●“五一”假期,湛江累计接待游客177.54万人次,同比增加77.14万人次增幅76.83%
实现旅游收入约11.4亿元
同比增长81%
据滴滴出行统计,假期期间,湛江位列使用快车预约服务出行需求涨幅TOP5城市
●湛江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8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3个
●截至目前,湛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数量2065处,新发现文物数量115处
●4月23日,在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首部中国军舰海上实景演艺《军港之夜》在退役湛江舰上首秀
●湛江2024年完成文旅固定投资29.42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投资7.72亿元
【新实践】
湛江文化中心将于年内开放
湛江湾畔崛起文化新地标
夜幕降临,海风轻拂,灯光璀璨的金沙湾畔成为湛江市民与游客夜间散步的好去处。站在海边眺望,五彩斑斓的灯光在海面上跳跃,与远处湛江文化中心的绚丽灯光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与自然交融的城市夜景图。
湛江文化中心坐落于赤坎区调顺岛,是湛江华侨城欢乐海湾项目的核心部分,也是湛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的重要一环。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于年内对外开放。
作为新地标,湛江文化中心建筑造型富有现代感和科技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顺网龙”,建筑立面提取了“网龙”的表皮结构,采用三角形的单元分割,超白高透中空玻璃和铝复合板通过深浅变换,营造出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
湛江文化中心“三馆”主体建筑包括A区多功能剧场、B区大剧院、C区专题博物馆与美术馆,配套设施还包括沿海护岸工程、调顺东一路建设工程、防护绿地工程等,为市政功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多功能剧场设有观众坐席450个,能满足小型话剧、儿童剧、电子音乐会、影像展映等多类型的中小型演出和排练活动,以及各类艺术和商业活动。
大剧院定位为大型甲等剧场,设有1500个座席,能满足世界一流的大型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戏曲等大型综合艺术表演需求,同时可兼顾大型交响乐演出使用要求。湛江正着力将其打造为粤西乃至北部湾地区标志性的现代化、综合性歌舞剧表演场地。
专题博物馆定位为小型专题博物馆,是湛江市博物馆的扩充和延伸,重点用于湛江的红树林科普及地域风俗文化、专题文物展览等,将成为本地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美术馆定位为市级Ⅲ类馆,着力打造成为粤西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馆。
不仅如此,湛江文化中心还规划建设“欢乐湛江”露天剧场,设有室内观众坐席318个,室外观众坐席2000个,能满足以电声、流行音乐为主的户外音乐节,以及演唱会、交响乐演出、戏曲演出、儿童剧演出、直播放映活动等,还可以举办选秀类娱乐活动和户外灯光秀等活动。
张锋锋 欧阳泽 摄
张锋锋 欧阳泽 摄
【声音】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红孩子班”班长吴云英:
运河精神代代相传
近日,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设者群体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南粤楷模”称号。听闻这一消息,81岁的吴云英难掩激动,这位参与运河建设、守护运河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正是当年工地上年轻的“红孩子班”班长。
1958年6月,为解雷州半岛“千年之渴”,中共湛江地委带领30万劳动大军开赴建设一线,展开了拦腰斩断九洲江、移山造海建水库、改天换地开运河的浩大工程。
“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装。”吴云英依然记得当时流传的歌谣。那时,30多万人自带材料、自带工具、自带粮食、自搭工棚、自办工厂,在工地上搭棚扎寨,封江筑坝。父子齐上阵、夫妇同劳动、老幼争出力,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不管严冬酷暑,狂风暴雨,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
张冠军 摄
张冠军 摄
在繁忙的工地上,小小的吴云英格外引人注意。
“当时我虽然年纪小,但争着上工地,小孩能干大人的事,凭这种精神,我也能拿第一。”14岁的吴云英自带材料来到工地,向工地领导请战。她在工地上日夜劳作,半年未曾回家。
第一次回家后,家人劝她留下来,但吴云英坚持要回到工地,毅然卸下家里木门,带到工地上当成床,在运河工地上安家。每天冲锋号一响,她便立刻投入到繁重的劳动中,尽管身体上很劳累,精神上却很满足。
当时的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由于劳动条件所限,兴建水库的先辈们靠着双手、肩膀、双腿,移山造海,劈岭筑坝。1959年8月,广东省内最大的“人造海”——鹤地水库胜利建成。
水库建成后,劳动大军迅速转入运河灌区建设。他们遇山移山、遇水架桥,破解一个个难题,打赢一场场会战。1964年5月,雷州青年运河全线工程建成。
雷州青年运河建成后,吴云英选择留下来守护这条“生命之河”。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她把一辈子都献给了这条运河。
60多年来,雷州青年运河保障雷州半岛150多万亩农田灌溉,解决了数百万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成为湛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之水”“生命之水”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之源”。
雷州青年运河连接了土地与水源,也连接了历史与未来,成为承载着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的文化长河。如今,雷州青年运河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运河红色教育基地“群英万寿墙”里镌刻着许多建库开河建造者的名字,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至今闪耀着不朽荣光和时代价值。
撰文:林露 湛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