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潮商会、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北京中国戏曲学院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潮剧本科班毕业大戏《侨批颂》建组暨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助学捐赠仪式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
活动合影。
活动合影。
5月7日,《侨批颂》编剧、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陈云升告诉南方+记者,潮剧本科班毕业大戏《侨批颂》由中国戏曲学院和广东潮剧院联合打造,填补了潮剧还没有“侨批”题材舞台作品的空白。
浓墨重彩书写华侨及其家眷的人生命运
南方+:关于这次《侨批颂》潮剧的编剧,您是如何构思这个故事的?
陈云升:作为编剧,《侨批颂》的主题立意是着重书写华侨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我想通过侨批这个重要的历史文物,写出华侨及其家眷的人生命运,以反映中国人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在艺术构思上,由于这个题材涉及的群体很大,适合用群戏结构来表现,而且也符合潮剧班人员构成的需要。我需要做的是在群戏之中努力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人物关系,并且在塑造好主要人物的同时,也要把其他人物塑造好。
基于此,本剧以沈惜珍和张记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叙事关系为核心,同时把其他人物编织到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之中,确保主次分明,有点有面。这个创作思路得到了担任本剧剧本指导的著名剧作家陈涌泉老师的认可。
编剧创作中最大的难关是语言
南方+:潮剧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戏种,您也创作过其他剧种的剧本,您在这次编剧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陈云升:这是我第一次写潮剧剧本。潮剧是广东第二大剧种,在潮汕乃至东南亚地区很受观众欢迎。
我是湛江人,以前也看过一些潮剧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柴房会》《张春郎削发》等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以侨批题材创作潮剧作品,我不是潮汕人,也不是出身于潮剧这个剧种,对我来说,最大的难关是语言。
好在我的家乡话雷州话跟潮汕话都属于闽南语系,比起其他语系的人来说,还是有一点语言基础的。
为了更好地贴近潮剧的语言习惯,我向沈湘渠、范莎侠、许镇焕等资深潮剧剧作家请教,三位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尤其是许镇焕老师逐字逐句帮我把关并跟我一起推敲一些唱词,让我获益良多。
亲自赶赴汕头收集第一手创作灵感
南方+:您有去过潮汕地区吗?您对潮汕文化特别是近年来的潮剧文化有什么特别的认知或者难忘的故事分享吗?
陈云升:去年暑假,我们中国戏曲学院李必友书记带队到汕头调研,作为编剧,我随队到汕头采风,这是我第一次到汕头。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侨批文化不太了解,因为以前没什么机会接触这个领域。现在要创作侨批题材的作品,我必须深入地了解一下。
到了汕头之后,我参观了侨批文物馆和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收集了很多侨批汇编资料,并向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张美生、曾旭波、沈湘渠、蔡少铭等其他资深专家咨询请教,其中张美生先生还带我参观了一些与侨批有关的馆藏和历史旧址。可以说,他们的精彩讲解让我对侨批的历史以及华侨侨眷的生活有了较深的认识,为我的剧本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依据。
潮剧本科班排练现场。
潮剧本科班排练现场。
近年来,我对潮汕文化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戏曲学院招收独立建制的潮剧本科班,在潮剧历史上乃至广东戏曲史上都是一个创举。还有该班学生吴嘉琳、蔡锦浩登上了2024年央视春晚,潮剧在全国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人物简介:
陈云升。
陈云升。
陈云升,青年剧作家,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四期戏曲人才培养项目编剧班并担任班长。硕士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主要作品有高甲戏《范进中举》《罗刹记》(合作)、粤剧《金莲》《精忠魂》《梦唐》、豫剧《南华经》等,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单位主办的演出活动,作品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武汉、南宁、福州、郑州、杭州、深圳、开封、金华、泉州等地演出时,受到了专家学者和观众的肯定和欢迎,获全国性和省市级专业奖项逾30项,多次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活动策划、撰稿。
南方+记者 沈丛升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