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松小贝、黄油年糕、麻薯……这些国内耳熟能详的烘焙食品,出现在了新加坡街头。近日,鲍师傅通过官方公众号宣布,品牌首家海外直营店已于5月11日在新加坡 Paya Lebar Square 正式开业。
近年来,多个中国食品品牌在海外开出首店,各大品牌正掀起一阵“出海热潮”。
鲍师傅糕点登陆新加坡
鲍师傅糕点登陆新加坡
多个中国食品品牌海外开出首店
一个多月前,燕之屋新加坡首店正式试营业。2024年12月,袁记云饺海外首店在新加坡开业。
国内品牌为何扎堆东南亚开店?东南亚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35岁以下年轻人口占比高,具有较高的消费欲望。与此同时,东南亚等国与中国相邻,交通物流便利,可以大幅降低跨国运输成本;东南亚与中国文化共性高,各大品牌在东南亚也有较高的接受度。
“新加坡华人占比超70%,饮食文化相通,为品牌扎根提供了良好环境。”鲍师傅方面称。品牌青睐的新加坡,不仅拥有成熟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产业规范,其独特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特质更为品牌发展提供了理想环境。
据悉,继新加坡后,鲍师傅接下来将重点开拓美国、澳大利亚和法国市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从宏观面来看,现在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大国形象更加鲜明,为中国品牌的出海提供了软实力支撑。
出海并非易事
海外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23年,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便公开表示公司正筹划出海。
品牌却经历“李逵”遇“李鬼”——海外山寨门店碰瓷正版鲍师傅,海外商标被抢注。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日益凸显。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国内企业若想顺利出海,必须将知识产权保护置于战略高度。
此外,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风味食品受到外国人的喜欢,但对国内食品品牌而言,出海仍然还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
合规便成为摆在中企出海面前的一大挑战。
朱丹蓬指出,整体来看,国外的食品安全体系跟国内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匹配不同国家的质量体系和食安体系,是任何一个品牌在出海之前都必须要修好的内功。
供应链则是另一大难题。据了解,目前中国快消品牌出海大多有传统贸易、海外代工和海外建厂三种方式。对于出海品牌来说,想要在海外市场深耕并扩大市场份额,生产在地化仍然是一个必要的途径。
海外建厂可以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物流成本和相应的“隐形”成本,从某种角度来说,还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海外市场的口味和变化。但“知易行难”,供应链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企业持续性的投入与战略定力。
南方+记者 黄晓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