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茧”到“一条链”,化州合江老产业闯出新名堂

作者 杨建雄 2025-05-23 22:02

“怎么才能把蚕宝宝喂得肥肥白白?”“它们又是怎样吐丝的?”在化州市合江镇同志堡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正围着蚕宝宝热烈讨论。

今年,这所乡村小学成为全镇首个“蚕桑育人”试点。教室外的实践田里,学生们亲手种植的桑树郁郁葱葱,亲手喂养的蚕宝宝茁壮成长。

合江镇是远近闻名的“蚕桑之乡”,老产业如今闯出新名堂。近年来,借助“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东风,合江镇积极探索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蚕桑育人”试点便是其中的一项创新举措,目的是辐射带动周边村庄,逐步形成集蚕桑种养、科普教育、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业态。

党员带头干,小蚕茧织就致富网

合江镇的养蚕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但传统分散养殖曾面临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等难题。如何提高产业效益?近些年,当地不断探索实践。

在同志堡村党群服务中心,“桑蚕共富账本”记录着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村党总支部书记刘付荣军介绍,2023年在珠海高新区帮扶下投入70万元建成自动化生产线,使蚕茧产量提升30%,每张蚕种产值达3000元。

“桑苗由基地垫资提供,收益15%返还集体,群众零风险增收。”刘付荣军说,今年村党总支部再推新举措,由96名党员分片包干,既建技术指导站,又设生产责任岗,已带动30多户村民加入种桑养蚕队伍。这种党建引领模式让群众增收底气更足。

在陈塘尾村,创新的生态循环模式让蚕桑产业效益倍增。“以前蚕砂堆积发臭,现在成了抢手货。”养殖户黄大婶介绍,在村党总支部牵头下,该村构建起“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砂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立体农业体系,实现年亩产值超5000元。“蚕砂做饲料,鱼塘省了成本,桑树也更壮实,一亩综合收益多出2000元!”

科技来助力,养蚕不再靠天吃饭

“桑叶长势好,但虫害总让人头疼!”禾堂岭村委会狮墩村的桑园里,村民黄大爷向科技特派员团队诉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岳茂峰现场支招:“用蠋蝽、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替代农药,既能控虫又能保护土壤。”茂名市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仰勇补充说,通过选育抗病蚕种、延长蚕期至每年8批次,每张蚕利润还能再涨20%。

得益于珠海高新区帮扶工作队搭建的“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平台,合江镇蚕桑养殖有了科技助力。

无人机喷洒、自动化投喂、远程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纷纷上阵,加之高校的技术支持,大埇村短视频孵化基地的建设,本土“网红”助力云端卖茧,蚕农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

“过去‘看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增收!”蚕农唐大叔感叹道。据测算,通过技术帮扶,全镇蚕茧优质率从65%跃升至90%,每吨生丝价格达到44.5万元。

三产齐发力,“一粒茧”串起“一条链”

走进合江镇的桑田与车间,蚕桑产业早已突破传统的种养模式,正加速向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多元业态拓展。

在博富汇丝绸产业园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2024年2月,顺德-化州对口帮扶首个工业园项目——合江丝绸产业园正式落地。这个占地142.5亩、投资4.2亿元的项目,将建设缫丝、纺织中心和蚕桑产业服务区,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带动就业超400人。产业园负责人透露,项目不仅延伸了蚕丝加工链条,还计划联动研学文旅、生态养殖等产业,打造“桑田—工厂—餐桌”的全产业链。

在九仕坡茧丝有限公司车间内,缫丝机飞速运转,工人们正将雪白的蚕丝缠绕成束。该公司总经理唐统平介绍:“2024年我们销售白厂丝约68吨,产值超3500万元。”如今,该公司已将目光投向桑叶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桑叶茶产品。

据统计,目前合江镇桑树种植面积达1.3万亩,2024年鲜茧产量突破3500吨,蚕桑综合产值达2.1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合江镇党委、政府表示,未来将依托对口帮扶机制,深化与珠海、顺德在技术、市场等领域的合作,形成“支部牵头+企业研发+农户参与+电商拓市”的闭环,力争村集体收入再翻一番,农民人均收入再增10%。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黄莹 杨礼圣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