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均“不敢抑郁”?但为什么生活质量好了,患抑郁症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广东最生活 2025-05-07 14:12

前几天,最最向大家分享了年轻化越来越严重的几种病,好像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生活质量变好了,导致的放纵、懒惰等。

而除了一些常见的疾病外,还有一种难以被发现的病也在悄无声息地席卷青少年群体,那就是抑郁症。

近几年最新的数据显示,6到16岁的在校学生,重度抑郁症患病率是2%。

有研究发现,就全球的数据来看,疫情后,焦虑情绪的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尤其体现在青少年中。在国际上,青少年因为精神问题去急诊求助的概率也更高了。

不少家长都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换上抑郁症,甚至提出疑问: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好,抑郁症反而越来越多呢?

广东抑郁率全国排名较低

但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却增多

全国的抑郁率不容小觑,但广东却很好地保持了较低的数据。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及相关数据显示,

四川、广东、东北三省、天津、重庆省份的人抑郁症患病率在5%以下,

而上海、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山东六省数据飘红,患病率超10%。

其中上海人抑郁症患病率达11.8%,居全国第一。

那为什么广东抑郁率低呢?有网友提出了自己充满广东特色的见解:

“不敢抑郁,不然我妈会让我喝符水;我奶奶去拜神,回来就是给我一巴掌,还要用嘴含口水喷我脸上…”

还有网友说自己感到抑郁的时候,就会被说是“热气”了,感到暴躁,那就是“上火”了,一瓶凉茶“班痧”解决一切。

不过抑郁症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标准病症,并不是因为矫情事多,而是需要正规治疗的。

与大多数人印象都不一样的是,抑郁症患者一般不会表现得很忧郁。

最最同事有一位堂弟,在线上表现得很积极活跃,网上冲浪玩梗信手拈来,乍一看觉得这就是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

然而在线下的家里,他却展露出特别极端的情绪,对爸妈的话一点都听不进去,只有在面对同龄人的时候才能有商有量。

最最也有一位曾经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不发病时是非常正常的一个小女孩,工作能力特别强,生活也过得井井有条。

但发病时,思维会钻进牛角尖,无论怎么劝解安慰都无济于事,不多加留意她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比如使自己窒息,甚至用刀划伤自己等。

当然,抑郁症患者也会积极配合治疗,因为只有通过药物才能镇定神经,但停药的时候,她甚至会控制不住自己,比如在马路上飙车,停不下来。

这些案例都在表明抑郁症患者在经历抑郁阶段时的痛苦,尽管广东抑郁率低,但并不表示没有。身边的每一位抑郁症除了吃药控制外,都是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的。

多种原因导致

青少年抑郁症增多

在想办法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们也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抑郁症的呢?好像究其原因,确实是“生活质量变得太好了”导致的。

01

书山题海下的精神重压

目前,学习压力已成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首要诱因。

近年来,多起中学生跳楼事件频频刺痛公众特别是父母的神经:重点中学学生因月考成绩下滑从教学楼纵身跃下,县城高中生因无法承受高考倒计时的焦虑选择轻生。

这些悲剧绝非个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学生们背负着来自学校、家长、自我的三重压力,如同背负巨石攀登陡峭山峰,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当心理防线不堪重负时,抑郁情绪便如潮水般涌来。

我们可以放下“唯分数”论,不要逼得太紧,更不要让孩子觉得只要分数不好,天就塌了,未来就毁了。

02

虚拟世界中的认知迷失

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在为青少年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刷朋友圈、逛微博、刷短视频时,他人精心包装的生活片段扑面而来:奢华的旅行、精美的美食、光鲜的日常,这些经过滤镜美化的 “完美生活” 与自身平淡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最最身边一位初中女生坦言,每次刷到同学出国旅行的动态,都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 “一无是处”。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空间的信息泥沙俱下,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当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接触到诸如 “躺平学”“丧文化” 等负面思潮,或是充斥暴力、色情的 “糟粕文化” 时,极易产生认知偏差,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沼,甚至扭曲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无法让孩子完全不接触,但可以做到干预和控制,因此青少年模式和父母的正确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

03

原生家庭的隐形创伤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但在部分家庭中,这个摇篮却成为了伤害的源头。

与父母关系紧张、长期忽视陪伴、过度控制或极端教育方式,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某心理咨询机构的案例显示,一位长期遭受父亲辱骂的高中生,逐渐变得自卑怯懦,最终确诊抑郁症。

此外,经济条件的差异也在悄然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那些来自经济落后家庭的孩子,在面对同学优越的物质生活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种长期压抑的情绪若得不到疏导,便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并不是说穷孩子就一定会有抑郁症,这是在于怎么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攀比心理,“莫以他人之得视为自己之失”,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04

人际交往充满迷茫

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堪称青少年抑郁症的核心根源。

在家庭中,亲子沟通不畅、代际观念冲突,使得孩子无法从父母处获得情感支持;在校园里,与同学的矛盾摩擦、小团体排挤,或是青春期萌动的情感困惑,都可能成为压垮心理防线的稻草。

某大学心理辅导中心统计数据表明,70% 因抑郁前来咨询的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困扰。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如同细密的蛛丝,逐渐缠绕住青少年的心灵,使其在孤独与无助中陷入抑郁的深渊。

因此如果孩子存在社交问题,我们一定要多留心多主动沟通,用过来人的经验提出建议。

AI能帮助纾解抑郁症

成为心理医生吗?

也有家长担忧: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无法提供专业的意见。而一些有抑郁症的孩子也会害怕看心理医生消费负担大,无法承受。

而AI如果作为 “数字心理医生” ,相比于人类,确实存在独特的优势:

01

全天候即时响应,不受时空限制

AI 打破了传统心理咨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不受控制,可能在深夜或突发应激事件后急需倾诉,而 AI 心理服务能实现 7×24 小时在线响应。

例如,通过手机 APP 或聊天机器人,患者无需预约等待,随时都能获取专业支持,这种及时性对缓解急性抑郁情绪至关重要。

02

客观中立的分析,规避主观偏见

AI 基于预设算法和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能避免人类心理医生可能存在的主观判断和情感倾向。

例如,在分析患者症状时,AI 不会因个人经历或情绪状态影响诊断,而是依据 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等专业标准,结合患者的行为数据、语言模式进行客观评估,给出更精准的风险判断和干预建议。

03

降低心理负担,保护患者隐私

面对 AI,患者无需担心暴露隐私后的社交压力或被评判的羞耻感。

研究显示,部分抑郁症患者因害怕被贴上 “心理疾病” 标签,对向真人医生求助存在抵触情绪。

而 AI 匿名化的沟通方式,让患者更易敞开心扉,如实描述自身症状和内心感受,从而提升干预效果。

但最最认为,AI并不能替代人类,因为它还存在一些缺陷:

01

情感理解与共情能力的缺失

抑郁症治疗不仅是症状干预,更是情感的深度交流与共鸣。人类心理医生能通过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感知患者的情绪状态,给予温暖的共情回应。

例如,当患者哭诉痛苦时,一句饱含关切的 “我能感受到你的难过”,往往比 AI 精准的文字分析更能抚慰人心。而 AI 本质是基于程序的语言模型,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理解患者情绪背后的复杂感受。

02

复杂情境处理能力的不足

抑郁症患者的问题往往交织着家庭矛盾、人际关系、成长创伤等复杂因素,治疗过程需要心理医生灵活运用谈话技巧、治疗策略,并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方案。

AI 虽能处理标准化问题,但面对突发情绪崩溃、患者抗拒治疗等复杂场景时,缺乏应变能力,无法像人类医生那样凭借临床经验和直觉做出恰当反应。

03

法律与伦理层面的争议

AI 诊断和治疗的责任归属尚不明确。若 AI 给出错误建议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开发者、使用者及平台方该如何划分责任?

此外,患者数据的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问题也引发担忧。例如,若 AI 系统训练数据存在偏差,可能对特定群体产生误诊,加剧心理健康服务的不公平性。

目前来看,AI 更适合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工具,而非独立承担心理医生的角色。

在帮助抑郁症患者的路上

我们都可以出一份力

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