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向高质量,开平法治行。当前“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正在深入推进,开平法院积极结合实际护航助力开平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具体来说,在开平市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征程中,开平法院紧紧围绕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江门市委“1+6+3”工作安排以及开平市委“六大行动”,立足司法职能,以“护农、助农、惠农”为主线,将司法服务深度融入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各环节,绘就了一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美善治”的乡村新画卷。
产业护航:化解纠纷稳“鹅”业
“租金纠纷终于圆满解决了,我能继续租这块地来养鹅了!”“这些马冈鹅好靓,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哈哈!”开平市马冈镇一个养殖场内,阵阵鹅叫声中传来了杨伯爽朗的笑声。
开平市马冈鹅以皮薄、肉纹纤细、肉质好、脂肪适中、味道鲜美而出名,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更是马冈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马冈优品”龙头产品。
2017年,兴叔将涉案30多亩鱼塘、土地出租给杨伯用于养殖“马冈鹅”等农产品。2023年,双方因租金支付问题对簿公堂:兴叔持“2022年租金”的收据主张杨伯拖欠2023年租金,要求解除合同;杨伯则坚称按交易习惯已提前支付租金,双方因现金交易无转账记录而陷入“罗生门”。
承办法官实地勘查发现,涉案场地养殖着4000多只待出栏马冈肉鹅,经济效益可观。涉案合同还有几年租赁期,眼下又是肉鹅销售旺季,若强制解除合同,杨伯将损失当前数十万元养殖成本,而兴叔也将面临场地闲置、租金断档的风险。
“若仅仅依据收据判令解除合同,只会两败俱伤,必须找到共赢方案。”承办法官意识到,此案不仅是个案纠纷,更关乎马冈鹅产业链的稳定,唯有调解才能破局。
通过再次梳理案件全部证据,承办法官发现涉案合同中约定了“每三年递增10%租金”,但双方至今未履行该条约定。以此为关键突破口,承办法官提出了“延续合同、调整递增比例等”的调解方案。但事情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杨伯听了该调解方案,仍坚持己见,抵触进一步协商,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证据链薄弱、双方抵触情绪强烈的困境,承办法官走出法庭,邀请熟人情、懂法理的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进行联合调解。
承办法官实地勘查。受访者供图
承办法官实地勘查。受访者供图
“调解是本案最好的办法,否则你们都将面临更大的损失。当下调解方案是基于双方利益商定的,合同原本已约定租金递增款项,不能单方认为该条款对你不利即为无效。”调解现场,人大代表向杨伯说道。同时,承办法官向双方当事人释明案件的法律关系及诉讼风险,引导杨伯站在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避免扩大损失。杨伯听取意见后,强硬的态度有所松动。
调解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调解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最终,在法官、人大代表、村干部的多方合力下,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不仅算清过往的“糊涂账”,而且还明确履行后续合同权利义务,实现实质解纷,双方共赢!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开平马冈鹅养殖产业虽然已具一定规模,但是一些发展中的瓶颈也亟待破解。为此,开平法院认真研判、深入分析马冈鹅行业常见的纠纷问题,如口头承诺、现金交易、票据不齐、合同不规范、品牌打造薄弱等问题,并就规范书面合同、规范交易方式、增强防范意识、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向当地马冈鹅产业协会发出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同时,在乡镇一级成立了“服务优品法官工作室”,定期开展走访,为“开平优品”“马冈优品”等行政区域品牌及相关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多元解纷等司法服务,走出了一条精准护航“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守护:法治利剑斩“猎”手
开平市大沙镇,一幅“鸟在林中歇、林在水中生”的画卷徐徐展开,这里被誉为“广东省森林小镇”“岭南生态气候标志·城市天然氧吧”,也是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发展区。
然而,这片生态宝地也面临着挑战:非法狩猎、贩卖野生动物等行为屡禁不止,部分村民因法律意识淡薄,误触生态保护“红线”。
2022年,被告人雷某网购捕兽夹和远程户外报警器,多次在大沙镇案发林场禁猎区进行非法猎捕。警方在其住所查获黑领椋鸟、八哥、大拟啄木鸟、领角鸮、虎纹蛙等野生动物。经鉴定,虎纹蛙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领椋鸟、八哥、大拟啄木鸟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价值近2万元。
生态环境刑事案件巡回审判。受访者供图
生态环境刑事案件巡回审判。受访者供图
办理该案时,承办法官意识到,大沙镇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但当地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认知不足。为了让司法更“接地气”、让法律更“入人心”,承办法官将庭审“搬”到案发地,并邀请了部分全国、省、县、镇各级人大代表及大沙镇当地干部、村民、“法律明白人”前来旁听,用真实案例敲响生态警钟。
巡回审判当天,国徽高高地挂在法院警车上,吸引了当地群众围观和纷纷讨论。
“大家可以坐在旁听席旁听,待会我们就当地发生的一起非法狩猎罪刑事案件进行开庭审理!”承办法官热情地邀请大家坐下。
庭审中,公诉人宣读了起诉书和发表意见,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发表陈述意见。被告人雷某忏悔道:“我原以为这只是寻常的捕鸟,没想到触犯了法律,现在特别后悔当初的行为,诚恳向社会公众道歉,保证不再发生类似违法犯罪行为……”法官经审理后当庭宣判,以非法狩猎罪判处雷某相应刑罚。
承办法官就地变身“普法宣传员”和“生态保护讲师”,把巡回审判现场变成普法课堂。受访者供图
承办法官就地变身“普法宣传员”和“生态保护讲师”,把巡回审判现场变成普法课堂。受访者供图
旁听群众深受触动:“原来非法狩猎虎纹蛙等野生动物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以后我们都要切实保护好大沙镇的野生动物资源,守护好家乡的生态环境!”
巡回审判结束后,承办法官就地变身“普法宣传员”和“生态保护讲师”,把巡回审判现场变成普法课堂,结合鲜活的案例向旁听的村民们普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倡导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价值导向,鼓励他们发现此类情况应当及时制止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以实际行动守护绿色生态屏障。
“庭审开到了家门口,对提高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当地村干部、村民们纷纷表示。
“法院到案发地巡回审判,用直观的庭审活动和典型案例释法,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课,辐射范围广、受教育群众多,充分发挥了司法审判和普法宣传的双重作用,为开平推动‘百千万工程’和构建绿美开平,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表示。
基层善治:百年碉楼奏“和”音
近年来,“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为开平的农文旅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随着土地流转、鱼塘转包等经济活动频繁,相关纠纷也随之而来。
日前,开平市塘口镇碉楼文化遗产“文调楼”门前,十余名村民围坐在鱼塘边的石阶上。开平法院赤坎法庭法官正就一宗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展开现场调解,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公开课”。
碉楼下巡回审判。受访者供图
碉楼下巡回审判。受访者供图
此前,当地村民徐叔将自身承包的鱼塘转包给李某,用于养殖鱼虾并计划作为休闲垂钓场供游客游玩。合同签订后,李某发现该转包未经发包人村集体同意,且相关部门明确表示涉案鱼塘不能进行水上搭棚,故李某认为其合同目的难以实现,遂要求徐叔返还已预支的承包费。
“咚……”随着清脆的法槌声,庭审正式开始。法庭就原告李某与被告徐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一案,依次进行宣布法庭纪律、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庭中调解等环节,整个庭审过程井然有序,让村民“沉浸式”体验庭审现场,“零距离”感觉法律威严,对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休庭。”经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庭审流程,合议庭在充分听取了原被告双方的意见和诉求后,基于对案件事实的清晰查明,决定休庭进行调解工作。
调解中,法官携手当地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对双方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法律阐释与情理疏导,逐步引导他们缩小分歧,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调解协议。徐叔即刻履行协议,当场退还承包款项,双方握手言和,案件真正“案结事了”。
合议庭法官开展“侨庭说法”课堂,为群众答疑解惑。受访者供图
合议庭法官开展“侨庭说法”课堂,为群众答疑解惑。受访者供图
趁庭审余温尚存,合议庭法官马不停蹄地开展“侨庭说法”课堂,以刚刚结束的案件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向群众普及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与优势。同时,法官还对群众重点关注的土地纠纷、邻里矛盾、民间借贷、赡养老人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今天这庭审和普法课听得值!我正计划将从村里承包的土地转包给一个葡萄种植户,弄个葡萄采摘园给游客自摘呢。听完课,我得回去村里问清楚能不能转租、种葡萄合不合法,不然就麻烦了!”村民明叔课后激动地说道。
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正是开平法院基层治理实践画卷中的一个生动剪影。
近年来,开平法院持续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辖区群众司法需求,满足“农文旅”经济发展之需,主动履职外送司法服务,常态化推进“巡回审判+”机制,把司法服务阵地转移到群众身边,变巡回审判为“行走的普法课堂”,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百千万工程”行稳致远的压舱石、破障攻坚的金钥匙。接下来,开平法院将继续深耕司法赋能乡村振兴主战场,以法治之网织密“百千万工程”保障体系,聚焦产业振兴“强引擎”、生态宜居“高颜值”、乡风文明“软实力”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司法温度+法治力度”双轮驱动,通过高质量司法实践构筑护航“百千万工程”的法治盾牌。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杨淑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