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可塘连办四届“荔枝节”,绘就村美民富新图景

作者 陈欣欣 2025-07-04 10:59

7月3日,“荔行山海・丰味传情——可塘镇荔枝产业推广系列活动”在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荔枝公园盛大启幕。这已是当地连续举办的第四届荔枝盛会。四年间,这颗小小的荔枝,已从枝头的鲜果,跃升为可塘镇推动乡村振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引擎。

创新模式,小特产成就大产业

依托上达村优质荔枝基地,可塘镇创新探索“果树股份制”,通过“股票树分红”“古树认养权拍卖”等机制,成功将247户村民转变为“股东”,实现户均年增收超1500元。该项目至今已兑现10次分红,累计收益超38万元,成为“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典型案例”。在该模式驱动下,全镇荔枝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年产鲜果超2.8万吨,“妃子笑”“桂味”等特色品种不仅畅销国内,更成功叩开国际市场大门,截至目前出口量就达105.2吨。

消费帮扶,深汕协作激活大市场

荔枝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深圳龙岗对口帮扶的强力支撑。

双方构建了紧密的产销对接机制:组织深圳企业大规模“荔枝认购”纳入职工福利,今年以来带动超50家深企认购逾300吨;打造“海丰优品长廊”,推动虎噉金针菜、莲花山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对接深圳商超及电商平台,累计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本届荔枝节创新举行“直播狂热周”,融合“荔枝+珠宝”等跨界元素,单场最高观看量达50万人次,线上订单量同比激增120%。海丰县总工会推动基层工会加大采购,今年以来采购量同比增加40%,形成了“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长效助农机制。

文旅融合,单一产业衍生多元体验

荔枝节本身也在不断升级,成为撬动农文旅融合的支点。今年的“荔枝游园会”设置了集市、采摘、非遗表演(如《抬龙王》)等六大板块,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文化魅力。

四年来,可塘镇持续创新“荔枝+”模式:与本地珠宝产业联名推出限定首饰礼盒,推动代工向文创转型;打造“荔枝科普馆+研学教育”体系;今年以来仅直播期间就带动荔枝及农产品销售额破百万元。

如今的荔枝节,已从单纯的农产品展销,跃升为集文化体验、产业推广、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带动上达村从“荔枝种植村”转型为“乡村旅游打卡地”,有效拉动了周边餐饮、交通、零售等服务业的增长。

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结出硕果

科技力量的注入,为传统农业插上了翅膀。

海丰县通过引入试管苗技术改良品种、建设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隆兴源公司成功让250亩老化荔枝林重焕生机。该公司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建成汕尾首个荔枝出口加工厂,以科技破解了农业“小散弱”的难题。这正是海丰县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可塘镇围绕荔枝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个一”发展格局:一棵树带动“股票树分红、古树认养、电商直播”三大创新机制;一个节串联起“农业种植、珠宝文创、乡村旅游”三条产业链;一片园激活了“驻镇帮扶、村企合作、村民参与”三方资源。成绩斐然:上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15万元跃升至2025年的超50万元,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荔枝产业带动就业超2000人次。

展望未来,可塘镇将持续深挖荔枝产业价值,强化产业链条、开拓新业态、打造核心品牌,并积极探索AI直播等创新销售模式,以产业振兴为根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这颗承载着帮扶情谊、凝聚着创新智慧、寄托着富民希望的荔枝,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在可塘大地上描绘出更加动人的村美民富新画卷。

南方+记者 陈欣欣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