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南方+茂名党建频道策划推出“茂名红色地标展新颜”栏目,深入茂名这片承载厚重革命记忆的热土,探访革命遗址的保护新貌与活化实践。



密室连星火 一门皆英烈|茂名红色地标展新颜②
电白区南海街道霞里社区滨海小学西北侧,一座看似普通的民居,却承载着广东南路革命史的重要篇章——这便是杨增(又名杨牒青)的故居。
1940年秋,中共党员杨增受党组织委派,以自家宅院为据点建立交通联络站开展革命工作,此后又将据点扩展到南海小学、水东“新和安”商店和木苏明久小学等地,形成一个隐蔽而便捷的交通联络网,成为中共茂电信工委(后改称中共高州地委)的指挥中心。在这里,杨增举一家之力支持革命工作,6个弟妹中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人加入共青团,连家中女工、长工也纷纷投身革命,堪称“红色家庭”的典范。
从战火中的“红色枢纽”到新时代的“精神灯塔”,杨增故居如今已焕新为红色教育基地。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当讲解员引领参观者走进去,窗外传来滨海小学的琅琅书声——这声音,与80多年前密室中的革命火种,已然共鸣成时代的强音。
交通网串联各地
变卖家产筑起“地下长城”
“当年开展地下革命的同志就是从这扇门走进走出,将秘密书信、文件传递出去的。”街道干部轻轻推开故居的木门,将时光拉回到80多年前。
1939年,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正在求学的杨增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他遵循党组织指示,将自家宅邸开辟为党的地下联络据点。在这里,他秘密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安排家人负责联络、接待和保卫工作,并利用家中密室掩护革命同志和存放重要文件资料。
1945年初,杨增按党组织指示先后把南海小学、其家在水东经营的新和安商店建立为交通联络站,打通了南海与水东的联络网。
展馆内,历史资料清晰记载着杨增故居往昔的峥嵘岁月。
展馆内,历史资料清晰记载着杨增故居往昔的峥嵘岁月。
其间,水东“源盛”、木苏杨永程家、明久小学等联络站陆续建立,最终形成一个以霞里联络站为中心,分布于各地的组织体系严密、高效运转的交通网络。借此隐蔽战线,来自县、地、省以至中央的地下党、地下军的领导可随时进出水东、霞里。据记录,1940年至1949年间,进出或居住于霞里交通联络站开展革命活动的上级党组织领导人有吴有恒、陈华、涂锡鹏、王国强、庞自、钟永月等。
为办好联络站,杨家除承担据点的全部经济支出外,还变卖田产和所开办商铺的全部资产,为游击队提供银元、武器、弹药、布匹、衣物等。至电白解放时,杨增家开办的新和安商铺的资产已全部用光。
1947年12月,中共茂电信工委第一次会议在霞里联络站召开。会议宣布撤销中共茂名中心县委,成立中共茂电信工作委员会,选举王国强为书记、林其材为副书记。此后,王国强、林其材、车振伦等人常驻在杨增家办公,先后两次秘密组织召开中共茂电信工委会议,领导和指挥茂电信地区的革命斗争取得显著成果。
建立和发展霞里交通联络站的三位关键人物:庞自、陈其辉、杨增。
建立和发展霞里交通联络站的三位关键人物:庞自、陈其辉、杨增。
杨增一家堪称“红色家庭”的典范。其6个弟妹中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人加入共青团;在其家做杂活的女工中,有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人加入共青团;其妻子、侄子和大部分长工、店员,以及村中20多名青年也先后参加了革命。杨增一家和在据点活动的同志先后成立“读书会”“兄弟会”“姐妹会”,发展了大批会员,为据点站岗放哨、传递信件、接待同志等,进而成立游击小组和团支部并发展党员。
抢救性修缮
残破老宅重获“红色身份证”
“以前这里瓦片掉得能看见天,现在大变样了!”街道干部站在修缮后的杨增故居前感慨。2021年启动的抢救性修缮,让这座濒危建筑重获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增故居曾作为南海小学校址。20世纪80年代初南海小学搬离后,该址一直空置。因年久失修,建筑结构构件整体损毁严重,部分墙壁开裂或出现缺口;墙体外壁已全部掉落,瓦面已全部变形、漏水;门窗、地板砖等亦已全部烂掉,亟须进行抢救修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增故居曾作为南海小学校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增故居曾作为南海小学校址。
20世纪80年代初南海小学搬离后,该址一直空置。因年久失修,建筑结构构件整体损毁严重。
20世纪80年代初南海小学搬离后,该址一直空置。因年久失修,建筑结构构件整体损毁严重。
为保护其历史价值,2004年7月,当地提议将该址建成一所全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该计划得到杨家亲属的大力支持,他们无偿提供了场地管理权。茂名、电白相关部门此后多次实地调研,决定对其进行全面修复。
2018年,南海街道组织材料申报广东省红色遗址保护利用项目。2019年,省委宣传部将杨增故居列为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第二批项目,并于次年划拨专项资金220万元。电白区亦配套100万元支持修缮工作,交由南海街道推进修缮。
在电白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电白区委宣传部组织南海街道党工委、区党史地志办、区财政局、区文广旅体局、区老促会等单位多地走访及调阅各级历史资料、档案资料,逐步完善布展大纲和内容,于2025年5月通过市级审核。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密推进,中共茂电信工委活动据点旧址顺利完成布展,达到正式开放条件。
如今走入杨增故居,修缮后的建筑褪去了残破容颜,红砖墙、灰瓦檐、棕木窗勾勒出岭南民居特有的柔美弧线。
故居焕新,密室中的低语仿佛仍在回响。展墙上一张张展板、画像铺开,革命志士的生平鲜活重现。陈列区内泛黄的信件,锈迹斑斑的煤油灯、枪械,以及革命志士炯炯有神的铜像,让信仰之光穿透时空。
2019年,省委宣传部将杨增故居列为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第二批项目,并于次年划拨专项资金220万元。电白区亦配套100万元支持修缮工作,交由南海街道推进修缮。
2019年,省委宣传部将杨增故居列为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第二批项目,并于次年划拨专项资金220万元。电白区亦配套100万元支持修缮工作,交由南海街道推进修缮。
修缮后的杨增故居褪去了残破容颜,红砖墙、灰瓦檐、棕木窗勾勒出岭南民居特有的柔美弧线。
修缮后的杨增故居褪去了残破容颜,红砖墙、灰瓦檐、棕木窗勾勒出岭南民居特有的柔美弧线。
老墙的肌理被特意保留了下来。新旧砖石交错处,80年前的峥嵘岁月与今日的乡村生活交叠成时空对话:80年前,红色轨迹在此画下;80年后,滨海小学的琅琅书声响起,孩童们胸前的红领巾与陈列区的红旗遥相辉映——这扇门,曾迎来无数奔赴战场的革命者,如今也正迎来新时代追寻初心的后来人。
撰文/视频/图片:南方+记者 邓建青 周梁
海报:南方+记者 刘栋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