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城市之光,使命在肩:致敬奋战在东莞高质量发展一线的共产党员。
为庆祝“七一”,7月1日晚,东莞中心城区各大高楼将集体亮灯,城市大屏播出视频海报,展现新时代东莞党员在高质量发展一线攻坚克难、担当实干的风采,凝聚更坚实的红色力量,共同致敬奋战在东莞高质量发展一线的共产党员。
在科研一线奋力“追光”。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二期总工程师齐欣,扎根东莞大科学工程近二十年。她带领团队十年攻坚,突破国外封锁,成功研发国产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电源心脏”)。后续又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大幅降低故障率。
在反诈前线守护平安。东莞市刑警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古谊坚守反诈一线,专注涉诈犯罪全链条打击。从涉诈资金追查到预警劝阻技术反制,他带领团队全力奋战,东莞电诈警情持续下降,为市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在物流通道插上翅膀。东莞市商务局通关物流科副科长郭玉走在引进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项目工作前线,以虎门港综保区为支撑点,打造辐射东莞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全新外贸货运枢纽,突破东莞缺少自主空中货运通道的制约。
在重症病房点亮心灯。东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敏,20年如一日坚守重症一线,在东莞市内率先打造重症智慧温暖病房,积极开展各类高危生命支持技术及危重症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用专业与热忱点亮生命的希望。
在救援前线逆行冲锋。十年来,东莞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家杰率队参加深圳山体滑坡救援、东江沉船搜救、虎门沉车搜救等特大事故救援任务,奔赴河南抗洪抢险、土耳其大地震国际救援、缅甸地震跨国救援一线,队伍共计挽救生命859人,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引才育才一线担当。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东城分局副局长张若文将“人才是第一资源”刻入工作基因。从制定企业自评人才入户政策到搭建博士工作站,从助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到以赛促培推动人才评选,他始终助力东莞人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粤北山区笃行实干。东莞海关一级主办、派驻乐昌帮扶干部唐冰精准招商,引荐企业超30家,促成落地投资超2.5亿元;助乐昌争取项目资金超15.5亿元;助力3家本地企业获海关出口资质,拓展黄金柰李等农产品国际市场。
在镇村基层美化家园。东莞常平镇妇联专职副主席陈燕青,创新推行“135”模式推动“美丽庭院”建设,成功创建各级示范庭院千余户及多个示范村。她积极构建儿童友好镇街体系,创建众多儿童友好空间及项目。
在公益路上传递希望。国家税务总局东莞市税务局望牛墩税务分局协税员黄丹,用第一份工资开启了一场跨越23年的“公益长征”:行程10万里,走访800多户困难家庭,牵线搭桥使得超过1500名困难学生得到资助。
科研“追光者”齐欣:
铸就大国重器“电源之心”
在东莞松山湖,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二期总工程师齐欣忙碌地穿梭于大科学装置之间。这位来自北京的科学家,已扎根东莞大科学工程建设一线近二十年。
2006年,29岁的齐欣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面临一项艰巨任务:为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CSNS)研制被称为“电源心脏”的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当时,该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国内既无经验也无设备。“核心技术等不来,只能自己闯!”齐欣的宣言开启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技术攻坚战。
团队日夜鏖战,进行了上万次高压大电流实验。齐欣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高次谐波矢量补偿法”,成功解决了磁铁饱和导致磁场畸变的世界级难题。2018年8月,当CSNS成功产生第一束中子束流时,控制室内掌声雷动,齐欣等待了十二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装置运行后,齐欣并未停步。面对注入引出电源系统故障率高的问题,她立即带领团队展开技术升级。核心部件重氢闸流管依赖进口成为关键瓶颈。“必须国产化!”齐欣的决心激励着团队。历经5轮试制失败后,国产闸流管终于在2020年成功上线应用。“从此我们不再受制于人!”齐欣自豪地宣告。这一国产化成果使系统故障率骤降70%。
2019年,齐欣又投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建设。面对电源稳态精度需达万分之三、动态响应需达毫秒级的双重技术挑战,她坚持“精益求精”的最高标准。即使在新冠疫情最严峻时期,她仍带领团队通过远程协作全力攻关,确保设备研制进度“零延误”,最终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设备交付任务。
2024年1月,总投资近30亿的CSNS二期工程正式启动,齐欣出任总工程师。面对更复杂的技术挑战,她正带领团队向着2029年工程竣工的目标全力冲刺,誓以卓越的科研成果向新中国成立八十周年献礼,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新的力量。在粒子加速器的轰鸣声中,齐欣继续用智慧和汗水,锻造着大国重器的坚实“心脏”。
反诈“急先锋”古谊:
筑牢平安东莞安全盾
反诈战线充满挑战,也催生创新。东莞市刑警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古谊深知诈骗手法日新月异,必须用智慧和技术破局。
东莞作为人口超千万的城市,每年人口流动率达40%,为普及反诈知识增加了工作难度。古谊带领团队构建了“宣传+预警劝阻+追赃防损+犯罪打击”四位一体的反诈体系,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
宣传是反诈的第一道防线,古谊坚持“治未病”理念,针对不断演变的诈骗类型精准施策。通常,他组织团队制作多样化宣传内容,如短视频和案例解析,生动形象地为市民介绍防诈知识。
预警劝阻则是关键一环,古谊介绍,依托系统下发的预警指令,每天都会收到数万条预警线索,其中有数千条线索需要快速找到当事人进行情况了解,所以团队必须高效响应,在诈骗发生前“抢时间”。
例如,针对一个中年女性遭遇投资理财骗局,古谊带队在银行僵持两小时,用真实案例耐心劝导,最终阻止了十几万元损失。古谊强调:“劝阻就是跟犯罪分子赛跑,我们得像挤走病毒一样,从群众思想中铲除骗子的洗脑。”
技术赋能让反诈事半功倍,古谊将东莞的网格化管理优势转化为实战力量。依托大数据的信息支持,预警指令层层下达,落实到网格中,预警对象得以在诈骗发生前的“黄金时间”内被精准定位,对其进行反诈知识教育。
公安与其他部门的深度协同是关键防线。古谊联动人民银行建立资金快速冻结机制,一旦发现可疑交易,能在支付结算的“黄金窗口期”内拦截转移链条。目前,公安、金融、通信部门组织12家银行和4家运营商,进驻市反诈骗中心,协助市公安局实时开展被骗资金紧急止付追查、涉诈通信信息紧急查询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古谊带领一支以“90后”为主、大部分具备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年轻化队伍,这支“反诈生力军”具备精干高效的行动力与快速迭代的技术嗅觉,是攻坚新型诈骗的核心力量。
古谊将以更严要求、更高效能,为东莞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让诈骗无处遁形。
通道“践行者”郭玉:
筑梦东莞空中走廊
在东莞国际空港中心的货站现场,东莞市商务局通关物流科副科长郭玉耐心解答企业人员的疑问。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海关、机场与企业之间,用专业编织东莞“飞翔的翅膀”,筑梦空中走廊。
东莞空港中心从蓝图到现实的飞跃,始于一场艰难的“选点”博弈。当香港机管局提出在大湾区城市选点作为香港机场前置货站,以满足其第三跑道落成后的货量增长需求时,东莞市商务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
然而,面对周边城市的竞争,东莞并非没有软肋。香港方的担忧清晰可见: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层级相对不足。作为项目对接骨干,郭玉深知唯有拿出硬实力和真诚意才能破局。
郭玉和同事展开深度调研,横向对比大湾区以及东莞空运市场现状,纵向剖析空港中心项目在东莞落地的广阔前景。东莞制造业根基深厚,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货值的手机芯片、整机等产品天然契合空运需求,这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关键的转机在2019年浮现。为做好香港机管局高层实地考察工作,按照市里工作部署,郭玉积极协同海关部门,创造性地提出“两地海关检验结果互认”的创新通关设想,直击跨境物流的关键点。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莞港终于签署了《关于“东莞—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暨空侧海空联运码头”项目的合作框架协议》,为东莞货运外贸更好走向全球描绘了美好蓝图。
项目签约只是起点。刚开始,空港中心在企业中的知名度、认可度都还不高,选择该项目进出口的企业不多。郭玉选择主动出击,为空港中心先导计划的推广出谋划策。
郭玉与团队结合商务局的“挂钩联系镇街”机制,与挂钩镇街的干部配合,掌握企业的空运需求,汇总成清单,带着团队与港务集团的同事,“敲开”一个个镇街企业大门,提供一对一的上门宣传和服务。
经过辛勤耕耘,项目运营得到飞跃式发展。项目货运量从0到1亿用时87天,从7亿到8亿仅用时5天。从2023年4月正式运行至今年6月,空港中心进出口货值超300亿元。
生命“守门人”李敏:
为ICU点亮智慧温暖的心灯
机器的报警声、病人的呻吟声、抢救的紧张氛围……在许多患者眼中,ICU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
东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敏对此深有感触:“很多ICU病人在住院期间会产生恐惧心理,觉得这里环境阴森恐怖。尤其对于清醒的重症患者,这种恐惧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对出院后的生活造成心理阴影。”
如何打破这种冰冷压抑的刻板印象,让ICU变得不那么恐怖?这成为2023年3月该院启动智慧医院建设和重症医学科改造时,李敏和团队思考的核心起点,重症智慧温暖病房应运而生。
智慧化是重要手段。李敏介绍,建设分智慧化和温暖化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智慧系统引入娱乐功能,如电视和游戏帮助清醒的病人转移注意力,康复训练视频辅助早起锻炼;硬件配套也进行升级,房间配色柔和,床位舒适,病房号都改用中草药名,如厚朴房、紫荆房……这些细节削弱了患者的恐惧感,也让病人和家属感到温暖。
“中医特色也融入日常护理,如为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或注射、中药热奄包等,为焦虑失眠患者进行耳穴压豆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治疗手段。”李敏说。
智慧与温暖也服务于医护人员。系统自动化护理记录等功能,显著减少了护士的文书工作时间。安全层面,危急值提醒、导管过期预警等风险提示功能,为医护决策提供有力辅助。
今年,一个20岁年轻人因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送进ICU,在第一时间上了ECMO后,发生多次心室电风暴,省专家都表示机会渺茫。“太年轻、太可惜了!我们不想放弃。在日夜守护中,我们终于将他从鬼门关拉回来,如今恢复得很好,正在接受康复治疗。”李敏说,“ECMO成功率为46%,意味着我们团队为几十位患者抢占了生机,避免了数十个家庭的破碎。”
这份“无法舍弃”的坚守,在李敏眼中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也是医护人员的初心。“在这里,疲惫与沮丧常伴,但我始终无法舍弃。即便是无能为力,也要倾尽全力守护生命的最后一程。”
逆行“守卫者”张家杰:
在危难之处架设生命通道
在昏暗的废墟中,东莞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家杰与团队小心翼翼打通酒店楼面至地下三层的狭窄通道实施救援,突如其来的余震让安全员立即吹哨示警,全体队员紧急撤离现场。在等待一个多小时后,队伍才重返岗位继续作业。
这是今年4月,东莞蓝天救援队驰援缅甸地震的惊险一幕。张家杰说:“当时非常危险。事后复盘时,仍感到后怕。这次高强度救援在现场持续3天。”
张家杰的公益救援之路,始于2011年一次沙漠游玩的偶遇,蓝天救援队的公益理念深深打动了他,不久后,他加入包头蓝天救援队。2014年来到东莞后,他本想“报到”当地救援队,却发现东莞尚未组建蓝天救援队。于是,他联系蓝天救援品牌争取到建队机会,并将东莞这支队伍扩大至300多人。
东莞蓝天救援队始终以专业之盾,破险境之困;用科学之光,引生命之路。
在2021年河南“7·20”抗洪中,张家杰率队奔赴一线,要代表东莞为家乡出力。洪水下暗流汹涌,通信几乎中断,张家杰带队转运400多名群众。一次转移新生儿任务中,他和队员在淹水的卫辉医院摸索前行,发现电线隐患后冷静研判,迅速改道,成功救出被困家庭。在2023年土耳其地震废墟中,面对余震不断、结构不稳的重重风险,张家杰没有丝毫犹豫,钻入缝隙操作蛇眼探测仪探头,争分夺秒寻找幸存者。
面对瞬息万变的险情,仅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如今,张家杰带领队伍以专业与勇敢,筑牢生命安全的坚实防线。作为队长,他注重技能提升与科学救援,确保每次行动精准高效。
“现在我做得更多的,是要找来更多优质的培训资源。要培养出自己的技术骨干,由技术骨干培养出教官,最后再统筹教官培训其他的队员,从而保障队伍的发展和技术的积累提升。”张家杰说。
如今,东莞市蓝天救援队已经成为一支覆盖水域救援、潜水救援、水下目标探测、山野户外救援、大型公益活动应急医疗保障、自然灾害救援、防灾减灾公益宣导的公益救援队伍,成为政府应急力量的有力补充。
人才“筑巢者”张若文:
绘就产才共兴的东城样本
“东城作为东莞主城区的核心板块,要充分发挥好街道的资源优势,争当‘技能人才之都’的排头兵、示范点。”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东城分局副局长张若文说。
过去,人才技能水平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企业难觅适配人才;而技能人才缺乏展示平台和职业发展上升通道,导致成长动力不足。
在张若文的带领下,一场“破冰行动”就此展开。技能竞赛以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和技术标准为导向设置赛项,推动学校、培训机构优化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贴合产业需求;同时,为技能人才搭建了公开竞技、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拓宽其职业发展路径。目前,东城职业技能竞赛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
面对东城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张若文迎难而上、积极作为。一方面,带领党员干部深入企业、技工院校走访调研,摸清辖区劳动力技能底数,搭建起精准供需数据库。另一方面,创新推动“党建+产教融合”模式,积极为企业和院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
人才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为构建好“人才生态圈”,张若文自投身人才工作以来,坚持实施一揽子人才政策,推动出台《东城街道企业自评人才入户工作方案》,落实东莞市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政策和莞能计划、创梦东莞计划等人才奖励政策,2021年至今共吸引近5000名人才入户东城,发放优才卡超2800张。
张若文将人才载体建设作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抓手。他带队深入企业开展专项调研,推动博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目前,东城街道已建成生益电子、东华医院等8家省级博士工作站,引进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3名,有效发挥人才集聚和产学研转化功能。同时,东华机械、博力威科技等7家企业挂牌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高技能人才搭建起技术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平台。
“人才建设为人民,人才发展兴社会。”张若文目标清晰:未来将继续实施“技能人才之都”战略,优化人才管理服务机制,为东城高质量发展凝聚人才力量、提供人才支撑。
帮扶“实干家”唐冰:
在粤北山区播撒希望种子
在粤北韶关乐昌的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工地,总能看到黄埔海关派驻干部、东莞海关一级主办唐冰忙碌的身影。作为参与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帮扶干部代表,他以“劳动最光荣”的信念和实干精神,将海关人的专业与党员的担当倾注于乐昌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
“乐昌需要什么,海关能做什么?”唐冰精准对接,成效显著:累计引荐30多家企业赴乐昌考察,成功促成项目落地总投资超过2.5亿元。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稳步推进,铝幕墙制造项目工地热火朝天,前期协助引荐的三和磁材项目更是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上规”。
作为省纵向帮扶驻乐昌工作队成员,他努力当好沟通协调各方的“桥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2024年,工作队成功协助乐昌25个项目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总额超15.5亿元。这笔资金有力推动了城区内涝治理、粮食仓储物流升级等重大民生和发展项目的建设。
乐昌黄金柰李、香芋等优质农产品声名在外,但出口渠道不畅、附加值不高是痛点。唐冰敏锐抓住突破口——拓展特色农产品出口。
他带着问题走访相关部门、深入田间车间调研,形成详实报告建议。在他的努力下,已成功助力3家本地企业申报并获得海关出口资质,涵盖出口欧盟水果加工基地、出境新鲜水果果园及水产品出口养殖基地等。
唐冰不仅是帮扶干将,也是党建先锋。他积极统筹谋划,助力所在单位获评省模范机关创建先进单位。他深入探索党建业务融合,精心培育擦亮“星火党建”系列品牌,助力单位在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东莞市党建引领机关“执行有效”擂台赛中勇夺金榜一等奖。
从繁华都市到粤北山区,唐冰以共产党员的赤诚和海关干部的实干,在“百千万工程”的广阔舞台上,持续在乐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播撒发展的种子,用心浇灌着振兴的希望。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镇村“美容师”陈燕青:
以巾帼智慧织就绿美家园
在东莞常平镇的“美丽庭院”和“友好乐园”中,总能看到常平镇妇联专职副主席陈燕青忙碌而温婉的身影。
如何让“美丽庭院”落地生根?陈燕青亮出创新“法宝”——“135”建设模式(即一套组合拳:讲理念、晒成果、比特色、学经验、带后进)。这一模式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取得了显著成果:全镇成功创建镇级“美丽庭院”1407户,其中市级334户,省级4户;成功打造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1个、市级典型村5个,桥梓村更获评省“美丽庭院”特色村。
创新不止于此。她策划片区斗美大赛促进品质提升;组建“美丽庭院导赏小主人”队伍让孩子参与;“美丽庭院导师团”和“维美姐姐志愿服务队”深入街巷,通过“维美姐姐聊家常”机制普及理念。
陈燕青深知庭院之美更在于家风与文明。她将“美丽庭院”建设与家庭文明品牌紧密融合,提出“以美围家 幸福万家”理念,制定“家院美、家风美、生态美、身心美、乡风美”的“五美”标准,并通过主题展览、分享会等活动让成果可感可知。
在她的推动下,常平镇成功创建市级家庭文明建设试点2个、家教家风实践基地3个、市级优秀家长学校3个;创新打造平安文化街区3条、家庭教育一条街5条、家风巷2条。精心打造的“美丽庭院”,已成为展示优良家风、弘扬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为常平镇乃至东莞市的“百千万工程”注入温暖力量。
在全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面对资源挑战,陈燕青展现出卓越的协调和开拓能力。她积极链接各方资源,以“十全十美·友好童行”为核心主题,构建常平儿童友好镇街政策体系,精心编织“一河两岸四园五馆+N阵地”的儿童友好功能网络。2023年,常平镇成功入选市级儿童友好示范镇街并获全市十佳案例奖。
从精巧庭院到广阔儿童天地,陈燕青正以巾帼担当和智慧,在绿美东莞的蓝图中绣制温暖亮丽的常平色彩。
公益“长征者”黄丹:
23年10万里助学路的初心接力
国家税务总局东莞市税务局望牛墩税务分局协税员黄丹的公益之路,深深烙印着军旅的淬炼与党员初心的召唤。
2001年底退伍后,黄丹来到东莞务工,在拿到第一份工资的瞬间,返乡途中那个因交不起课本费而只能在教室窗外偷听的男孩身影立刻浮现在他脑海,那一刻,黄丹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没有丝毫犹豫,他决定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省下至少100元,资助贫困学生。“虽然当时这笔钱不多,但却是我反哺社会的起点。”黄丹说。
公益路上,黄丹不求回报,却总在不经意间收获最动人的回响。2015年,一位受助学生寄来感谢信,称呼他为“丹姨”。一年后,这名考上大学的学生辗转来到东莞当面致谢,惊讶地发现“丹姨”竟是男性。她告诉黄丹:“您让我相信世上有无条件的善意。”如今,她已成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为困难群体尽心尽力。这样的“爱的循环”,是黄丹最大的慰藉。
2019年,是黄丹公益之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实现了从一位默默坚持个人善举的志愿者,向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机构管理骨干的转变。身份的转换,带来的是视野的拓宽与理念的升华。他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公益的本质是传播善念,需要长期坚守,做公益是‘持久战’,需要清晰的战略、精密的战术和高效的执行,不能仅凭一腔热血。”黄丹将他在部队养成的严谨作风应用到公益管理中。他开始系统性地策划、组织实施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项目活动,包括需求评估、流程设计、资源整合、过程把控以及成效评估。担任管理骨干以来,黄丹已经策划组织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项目活动超过300场次。
今年年初,黄丹与东莞派驻干部刘伟捷策划东莞“公益+”助力铜仁“十县百村千人”助学行动。该项目覆盖铜仁市10个县100个村1000名学生,开展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全程陪伴式帮扶,开创了长效公益的先河。
在更广阔的公益天地间,黄丹希望更多人加入这场播撒希望的“爱的循环”。
撰文:郑家琪 吴擒虎
摄影:刘冠希 邓浩
剪辑:刘冠希
设计:钟雨晴
策划:靳延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