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城都是“实验室”!深圳开启教育×科技×人才“三体”共振,迭代升级创新之城

作者 崔璨 2025-06-26 15:48

6月26日,深圳举行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陶永欣,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罗冰,介绍深圳市全面建设创新之城的相关情况。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陶永欣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有效机制,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深圳已出台一系列推动创新发展和人才工作的文件,取得显著成效。未来,深圳将围绕中央《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这一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文件,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深圳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夯实创新基础制度。

深圳在教育领域将深化综合改革,发挥教育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强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新兴领域工程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人工智能知识教育,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一流教育体系。

在科技领域,深圳将深化体制改革,构建需求牵引、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完善多元投入和政府创新投入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机制创新,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如项目经理人制、揭榜挂帅制等),并优化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自主权。

在人才领域,深圳将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创新主体与境内外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完善海外人才引进和柔性用才机制,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紧盯产业需求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在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

深圳将坚持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的投入与共享机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深圳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6个90%”(指企业是创新主体的经验),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将整座城市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全市全行业率先应用推广和普及。

着力打造最好最优创新创业生态是深圳持续发展的关键。

深圳将聚焦开放创新、要素保障和金融支持构建一流生态。在开放创新方面,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大湾区优势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高质量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发挥前海优势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在体制机制方面,深圳将依托深交所科交中心等平台加速技术要素转化,在人工智能医疗设备、低空空域管理、药品器械审评审批等领域探索新经验,探索国际新药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路径,优化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落地机制。

在科技金融方面,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健全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成果交易等规则体系,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金融业态强化对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支持,特别是鼓励创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南方+记者 崔璨

编辑 李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