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全运时刻,广州就位!)
全运时刻,广州就位!
很少人意识到,广州可能是中国最会借赛事“爆改”的城市。
30天后,广州将继1987年、2001年后,第三次与全运会结缘,这也是2010年亚运会之后,广州时隔15年举办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这场持续38年、跨越四场大型赛事的超级实验,不仅重塑了广州的空间格局,更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之一。当其他城市还在讨论如何“办赛事”时,广州早已悟透:“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这背后,是国家战略的转向、城市发展哲学的演变,也是一座全球城市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寻找新起点的真实写照。
从菜地到CBD的逆袭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城市化进程集中在越秀、荔湾等城区。
1985年的广州东郊还是一片农田菜地,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河区。1987年,六运会一声枪响,天河从农田变身城市中心。全国首个“一场两馆”综合体在这里崛起,带动了周边23条市政道路、5座立交桥和3个公交枢纽的建设,运动员村变身“六运小区”,成为全国最早的“住改商”试验区之一。
此时的中国,城镇化进程刚刚重启。如何突破单中心结构、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成为那个时代各大城市的共同课题。
这一役,广州实现了从“云山珠水”到“城市东进”的战略转身。天河崛起,不仅是新城市中心,更是国家改革开放背景下“以赛促城”的先行示范。
值得深思的是,这一选择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城镇化“上半场”的典型特征:通过新区建设突破发展空间瓶颈,通过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城市扩张。从全国范围看,类似探索在多个中心城市同步上演,只是载体各不相同。
六运会留下的真正遗产,是为中国城市提供了一种空间重构的可行路径——用功能性项目撬动区域开发,用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城市发展方向。这成为后来众多城市新区建设的破局之道。
拉开城市骨架的关键一步
千禧年后,中国城镇化迎来深刻转型。城市竞争的重点,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
九运会时期的广州,敏锐地把握了这一趋势转变。2000年,《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战略,九运会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推手。奥体中心落子黄村,广园快速路东延,地铁4号线向南沙延伸——这一切都经过精心规划。
交通经脉的打通,带来了城市空间的二次扩张。广园快速路东延段让天河到奥体中心的车程缩至15分钟,黄村奥体中心的建设,将城市边界推向黄埔。
肖雄 摄
肖雄 摄
4号线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它不只是条地铁,更是国家级新区南沙的战略通道。这条线路让城市框架第一次拉开到海边,一定程度标志着广州从“沿江城市”迈向“沿海城市”。
这一阶段,中国城市普遍经历着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从注重经济增长到关注生活品质,从强调产业功能到完善城市功能。九运会像一剂催化剂,加速了广州“退二进三”的产业更迭,推动城市发展从“生产力布局”转向“生活品质提升”。
广州的国际化“出圈”之战
2010年亚运会,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这场国际赛事的筹办过程,恰逢中国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期。
正是在那一年,广州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北上广深”格局正式确立。
“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成为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最大亮点。开幕式从封闭的体育场馆走向更加开阔的空间,延伸了时间与空间,是大型综合运动会上的首创。
珠江新城CBD的成型、城市中轴线的完善、海心沙开幕式的创新,这些举措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形象和功能载体。这一时期,如何在国际城市体系中确立自身地位,成为中国一线城市的共同课题。
陈济铨 摄
陈济铨 摄
亚运会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为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探索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察窗口:从硬件设施的标准对接,到城市治理的精细程度,再到文化软实力的展示传播。
这场国际首秀的余韵绵长。次年诞生的广州国际灯光节,与巴黎、悉尼并称世界三大灯光节,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夜游珠江。
国际化的深远意义在赛后逐渐显现。自2010年起,广州在GaWC的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进入稳定快速的增长阶段,2016年广州首次进入世界一线城市的Alpha-级(第40名),2018年进一步跃升为Alpha级(第27名),标志着中国城市开始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占据重要节点位置。
此时的中国城镇化已进入“质量优先”新阶段。2015年召开的新时代首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当盛会不再只属于一座城
即将到来的十五运,将中国城市的赛会经济推向了全新阶段。粤港澳联合承办的创新模式,标志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又一次进化。
“不建新地标、专注微改造”的办赛原则,反映了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战略转变。90%老场馆升级,“拆围透绿、慢行拓宽”,291个品质项目,桥下变跑道,绿地变公园。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推进,广佛东环、穗莞深琶洲支线贯通,则体现了从单一城市发展向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范式变革。
大型赛事对城市功能的淬炼,远超体育本身。广州的办赛思维也在进化:
38年后,在同一片土地上,天河体育中心悄然拆除了围墙和围栏,东北角的封闭绿地变为全龄共享的街角公园,市民在慢跑道上穿梭,不知不觉已步入这座“无界”体育公园。
天河体育中心东北角公园。
天河体育中心东北角公园。
这一切恰逢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型期。今年7月,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列入重点任务中。一系列政策信号表明,中国城镇化正在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从单一城市的规模扩张转向城市群的功能优化。
从十五运出发,这场全运会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办的全国性运动会,更可看到广州2049城市战略中提出的“两洋南拓”正在落地——狮子洋、伶仃洋两岸资源整合推进。
这预示着中国城市进化的方向:不再是单个城市的单点突破,而是构建一个“动态转化”的枢纽系统,让全球资源在此流入、整合、增值后再输出,最终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四场盛会,跨越38年
从六运“造新城”到十五运“微改造”,从突破单中心的探索,到城市功能的完善;从国际化路径的摸索,到区域协同的实践,广州的案例之所以具有超越地域的参考价值,在于它完整呈现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各个关键阶段。
这些探索的启示在于,赛会经济从来不只是体育赛事,更是城市在特定发展阶段集中突破瓶颈、实现能级跃升的重要契机。成功的赛会运营,需要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导向与城市发展需求的契合点。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下半场”,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主题。如何通过重大事件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如何在区域协同中找准自身定位,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
在广州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赛事终会落幕,但真正的遗产是这座城市与时代同频的进化能力。这种能力,比任何一场赛事都更加珍贵。
策划:龚晶
统筹:陈思勤 柳时强 黄舒旻
采写:南方+记者 刘珊 柳时强
视频脚本:叶颖诗
剪辑:张晓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