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在湖北宜昌一家门店展示的小米SU7。(视觉中国 / 图)
▲2025年7月,在湖北宜昌一家门店展示的小米SU7。(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8467字,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我们确实有失误,也愿意道歉和补偿,但我们不认这个罪。”
这次碰撞测试诸多问题均与非标场地有关。标准场地的测试费,每场高达六七十万元,而这个非标场地只花了三四万元。
“总给企业说好话迟早会失去观众,也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有些问题不被预警,或许就有人要搭上性命。”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婉茹 李佳珩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5年9、10月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黑公关”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一起碰撞测试也由此重新被屡屡提起。
这起碰撞测试发生在一年前。2024年8月13日,B站汽车账号“原来是翔翔啊”上线了小米SU7和极氪007两款汽车的碰撞视频。视频中,碰撞后的小米SU7在逃生救援方面的部分指标弱于极氪007。
这则视频不仅没有达到博主高若翔完成大幅涨粉的预期,还引发了大批网友的质疑,小米公司也将其诉至公堂,高若翔等人以损害商品声誉的刑事罪名被提起公诉。
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让汽车博主的门槛变低,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也吸引了诸多新贵入局,一条汽车碰撞测试视频之所以涉及刑案,背后既有汽车博主在生存压力下的兵行险招,也有车企在激烈竞争中对市场的焦虑。
长久以来,车企和汽车自媒体处于一个既相互需要又微妙博弈的共生关系中。面对这样的事件,受访的汽车博主表示,汽车博主极少因发布视频涉及刑事案件,这引起他们对生存处境的不安、对内容生态的忧虑。但有的企业也认为,良莠难辨的各类批评,甚至不乏恶意的攻击,让他们蒙受损耗,疲于应对。
两者的博弈结果,却事关万千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公众需要知晓,提供购车参考的汽车博主是否可信;也希望明确,关乎安全的汽车厂家,谁更靠谱。涉诉争议之中,高若翔案的始末和走向,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
1
“认错不认罪”
“原来是翔翔啊”视频账号的最后更新,定格在2024年11月18日。一年过去,高若翔仍在羁押中等待开庭,团队成员没有因为创始人的离开作鸟兽散,而是一边勉力维持公司运转,一边等候审判。
2021年底,几个出生于1990年前后的年轻人,合伙创立了一家汽车自媒体公司,半年后正式运营。公司主要产出汽车相关的视频内容,如新车测评、汽车软硬件拆解、老车改装、赛车赛事以及碰撞测试等,主要发布平台是B站。
公司创始人高若翔,早在2015年底,就供职于一些汽车视频媒体做汽车技术讲解。其他合伙人分别是高若翔在不同工作阶段的同事或合作伙伴,四人创业团队中,只有他一人是汽车科班出身。
公司商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到2024年8月碰撞测试前,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原来是翔翔啊”账号粉丝量从不到20万增至98万多,“在B站粉丝量50万-100万的只有几十个,汽车区只有十几个,所以我们也算相对头部的博主”。
这期碰撞视频引发了广泛争议,也给团队带来重创。2024年11月、12月,高若翔及相关运营、剪辑和行政人员,先后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直到2025年2月底,除高之外的三人才办理取保候审。“我们确实有失误,也愿意道歉和补偿,但我们不认这个罪。”公司剪辑说。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视频的问题跟他有关,当时因内容需要,他补拍了小米SU7小电瓶画面并剪进片子,他本人、负责审核的高若翔、上传视频的运营同事,事前都不知道,特写中破损的小电瓶不是碰撞产生的,而是碰撞后收拾场地时,被叉车压坏的。
上述几人一致认为,在涉诉视频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或因缺乏专业知识、不够严谨审慎、工作流程不完善等,导致视频内容存在误读,但他们主观上没有任何针对小米产品的恶意,远没到刑事犯罪的地步。
这一年多来铺天盖地的负面舆情也让他们难以招架。除了各平台账号留言区的质疑指责,更有私信留言里的各种辱骂,此事还被一些视频博主二次创作进行戏谑。
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黑公关”。公司运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原来是翔翔啊”没有设定剧情的擦边视频博眼球,也从未无脑套用厂家话术,即便是商业项目的推介,也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高若翔团队的办公区。(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 摄)
高若翔团队的办公区。(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 摄)
2
整活儿
“2024年4月前后,很多粉丝留言说想看小米SU7和极氪007碰撞,@我们做。当时小米的车刚上市不久,极氪算是竞品,这两款车都很热,翔翔(高若翔)就跟我们商量要不买来撞一下。”公司运营介绍。
高若翔之所以起心动念,并不是一时冲动。公司商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创业之前,高若翔供职于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汽车栏目,就曾参与多期汽车碰撞测试视频的制作。“原来是翔翔啊”正式运营后,也曾有车企付费制作过两期碰撞测试视频。
这类视频颇有市场。公司运营发现,相较于三分钟以下的短视频,B站用户更有耐心看中长视频,粉丝相对专业,与公司账号的定位契合度更高。
汽车碰撞毕竟价格不菲。“当时跟我商量的时候,我觉得只要能涨粉就行,估算下来一个碰撞实验要花一百多万,账上的流动资金差不多也够。”公司商务说。
这个决定得到了受访成员的一致同意。在他们看来,作这个决定也是公司的生存所需。这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冲击,视频内容越来越难做,在B站亦有不少博主,或以氪金、或以猎奇、或以创意等方式进行整活儿,以争夺粉丝注意力。
在快速涨粉方面,团队此前也没少花钱。“刚开始做B站时,我们花了十几万买了一个老宝马三系,又花了几十万修复翻新,连着做了好几期视频,都非常火爆。”公司商务介绍。每年赛车视频的投资,也有一两百万元。
2024年4月20日,“原来是翔翔啊”发布了一个预热视频,画面中高若翔提到,做汽车碰撞估算花销近百万元,如果预热视频点赞超过10万次,团队就买车做碰撞,并承诺没有车企的商业干预。
两三天后,视频点赞就超过了10万,但正式的碰撞三个月后才开始。“当时新车很热,预订周期太长,只能托人在二手市场才能买到,找场地也很不顺利,耽误了不少时间。”公司行政说。
正式测试定于2024年7月21日。公司运营记得,那是个周一,正值北京仲夏,天气很热,整个测试过程都比较顺利,谁也没想到那个蝉鸣萦绕的酷热下午发生的事,会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3
视频“爆”了
2024年8月13日,小米SU7和极氪007的碰撞视频正式上线。根据公司提供的初版视频,在一定的速度和偏置率的设定下,两辆车在非规范实验室环境的户外场地面对面碰撞。碰撞后,两辆车的车头均已面目全非,但驾乘车厢的主体结构大致完整,高若翔进行了绕车讲解。
观众最关心的,是驾驶舱的安全性和逃生的及时性。在该视频中,小米SU7对撞后,工作人员随即去拉车门却发现车门打不开,自动紧急呼叫(eCall)未见工作痕迹,中控电子屏不亮,而极氪007均无此问题。
高若翔在视频中分析,小米SU7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半隐藏式门把手、eCall正常工作都需要小电瓶供电,一旦断电,这两项功能均会失效。高若翔进一步解释,因为小米SU7的小电瓶是放在车体右前方,碰撞后小电瓶被撞坏了。
在提到小电瓶被撞坏时,视频画面中出现了一张左极耳被撞坏的小电瓶特写。
“通俗来说,新能源车主要有两块电池,大电池是负责动力系统,小电瓶主要负责熄火时车辆的一些操作,比如车灯、车窗、智能中控台的供电等等;大电瓶还会给小电瓶充电。”一位车企资深工程师介绍。
不过,碰撞后门把手打不开原因多样。“比如电动车没电、车辆边框或者核心零部件在撞击后发生重大损伤、门锁机械的锁止装置损坏等,都会导致打不开车门。”上述工程师分析。
视频上线后很火爆,同样火爆的还有网民的批评和质疑。有网民指出,在同一个视频中,有的画面小米SU7车身上有小电瓶,有的没有;有的画面小电瓶标签处有破损、极柱有破损,有的没有。
网民质疑,高若翔团队可能偷摘、偷换了小电瓶进行拍摄,故意营造小米汽车碰撞后没有电的情况,以实现故意抹黑小米汽车的目的。
看到质疑后,高若翔立即在评论区回应,称小电瓶正极线就是现场撞掉的。
“视频里的小电瓶,跟我在现场看到的确实不一样。”胡超(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应急答疑的同时,高若翔也在跟现场人员逐一核验。“我记得很清楚,碰撞后小电瓶的电机线脱落了,我还让小曹去接线,但一接上就冒烟,我怕起火就让小曹赶紧把电瓶取下来放在了旁边空地上,当时小电瓶的极柱是好好的。”胡超说。
胡超是高若翔的合作伙伴,这次碰撞场地就是通过他的人脉关系找到,当天他也在现场。小曹是汽修人员,也是胡的员工。南方周末记者向小曹验证了胡的上述说法,现场的视频也提供了佐证。
电瓶损毁的排查工作,后来问到负责清场善后的公司行政才明白。“撞完后叉车工来拉车,当时我就听到叉车底有个声响,好像压到什么东西了,第一眼没认出是电瓶,以为是砖块,当时有人说压到电瓶了,我才捡起来扔车上。”公司行政回忆,这个环节场地监控可供核验。
当天找到原因后,次日高若翔团队就上线了修正视频。第二版视频删除了被压坏的小电瓶画面,增加了二次接线小电瓶并出现冒烟情况的镜头。高补充解释,小米SU7断电是因为连接小电瓶的正极线卡子在碰撞后脱落。
同日,针对网友质疑,高若翔团队又上线了一期道歉视频。视频中,除了阐述原因、向小米和网友道歉,高若翔还解释,小电瓶标签破损,系碰撞后一些残片覆盖所致,标签本身没有损毁,并补充,小电瓶电极线的脱落,也可能是改装师傅没有拧紧所致,不能确定是否因碰撞导致。
小米SU7的小电瓶,破损的极柱是被叉车压坏的。(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 摄)
小米SU7的小电瓶,破损的极柱是被叉车压坏的。(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 摄)
4
“草台班子”?
声明和道歉并没有完全打消怀疑,质疑收钱拉踩的声音依旧不止。高若翔在预热视频和道歉视频中,多次声明,这个碰撞测试没有接受任何厂家“投放”。
公司商务介绍,该团队所有的商单均来自B站的专属交易平台,客户通过该平台下单、付费、上线视频,整个交易流程在该平台上都有留痕。
这位公司商务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在预热视频和碰撞视频发布前后,小米公司和极氪公司相关的公关人员均向这位公司商务核验,此次测试是否有商业支持,她均表示,系自费原创作品。极氪法务部也公开澄清,未曾与人合作做此测试。
“警方介入后也没有发现有任何证据能证明,高若翔他们是收了钱才做这个视频的。”高若翔的辩护人杨帅说。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公诉书上,也未提及涉案嫌疑人有收受他人财物或利益勾兑的情节。
“事情就是刚好这么巧,如果我不是当事方,这么多buff叠满,也很难相信。”公司运营说,或许还是“草台班子”惹的祸。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这次碰撞测试的诸多问题,均与非标场地有关。“以前合作的实验室说没有档期,别的实验室都不接个人单,还有的觉得这两车比较热,怕事后惹麻烦。”负责找场地的公司行政介绍。但他无法提供相应的沟通信息凭证。
这名公司行政介绍,他是2024年春节后入职,此前虽然在一些车队做后勤工作,但车辆专业知识跟普通人差不多,来公司后虽然担任制片头衔,干的却是行政的活儿。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此前两次汽车碰撞测试,因有企业付费,都是在规范实验室进行。“正规实验室价格都很贵。”一位车企外包的公关人员说,一些博主选择非标场地碰撞可能也有省钱的考虑。据了解,标准场地的测试费,每场高达六七十万元,而这个非标场地只花了三四万元。
“标准场地做测试,一般会把油水放掉,或者把电池拆掉,靠拉力驱动汽车相撞,除非速度要求特别高的才会改装。这次测试是非标场地,没有拉力,所以需要把驾驶舱改为遥控装置的无人驾驶才能撞。”参与汽车改装的白师傅介绍。
白师傅是胡超找来的外包工。据了解,白师傅并非正规注册修理厂的职业修理工,只是有十多年修车经验,最近几年开始做无人驾驶改装。
白师傅介绍,这次改装的无人驾驶设备,是从两辆车的小电瓶上取电。“接入小电瓶,拧紧电极帽,对我们这行挺基础,不需要什么门槛。”事后团队无法确认,碰撞后电极线的脱落,是碰撞冲击太大导致,还是电极帽没拧紧。
网友质疑的破损小电瓶,是公司剪辑补拍的。他是高若翔的前同事,学动画出身,“在具体工作时,重心仍在叙事逻辑、调度观众兴趣、丰富内容等方面,对车辆信息并不敏感”。 公司剪辑说,“在现场没留意电瓶,也没人跟我说,下意识认为小电瓶的伤就是撞的,补拍做了特写。也没注意到一些摇臂镜头里没有小电瓶。”
非标场地还需要更多拍摄,公司剪辑就请了外包支援。“在小米SU7车厢内部是安了GoPro的,当时让外包去开机,但他不熟悉器材,按错键了,根本没开。”他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发现问题后,他曾向中介吐槽。
这个GoPro是用来收录车舱内的画面和声音的。这意味着,碰撞后,小米SU7车舱内是否曾响起eCall,本应有力的客观证据也缺失了。
5
小米的反击
视频上线当天,小米公司就通过B站投诉并递送了律师函。小米律师函指出了小电瓶等问题,要求高若翔团队立即删除视频或者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2024年8月14日,小米汽车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回应碰撞中的问题,称关于“小电瓶断电”相关信息,根据国家监控平台数据显示:在碰撞前该车辆数据长时间掉线,存在小电瓶长时间断开的情况;随后,小电瓶再次被接通。在碰撞时,国家监控平台数据缺失,小电瓶已处于断电状态。难以确定小电瓶断电的真实原因。
这一回应里的电瓶数据信息,与高若翔团队的改装和碰撞流程节点较为接近。
小米汽车并称,“碰撞后eCall失效”的说法不实,呼叫中心在碰撞后第一时间呼叫并接通,后台连续呼叫持续5分钟没有收到任何反馈;后对车主登记手机号码共计进行5次回拨,均没有人接听。
小米汽车解释,小米SU7的eCall配有备用电池,即使主电源断电也能持续保持通话一段时间;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导致了车机受损,eCall也能通过独立的麦克风或扬声器进行。这两处设计能最大程度保持紧急呼叫功能通话的能力。
高若翔团队提供的一镜到底视频显示,碰撞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公司运营和高若翔两人曾前后贴近小米SU7试图打开车门,两人均未听到eCall呼叫。多个参与现场的人员均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未听到eCall呼叫。
此外,视频画面显示,碰撞发生后,小米车窗未降,但两侧均有缝隙。南方周末记者核验固定在小米SU7车身左侧的GoPro视频,也未能听见eCall呼叫。
“现实中确实可能发生,后台在呼叫,车舱没声音的情况。即便小米汽车有了很多冗余设计,也不能保障这种情况不发生,因为不清楚碰撞后整个eCall系统的具体损毁情况。”前述汽车工程师说。
至于5次回拨电话,分别打给了公司行政和高若翔。“当时我在现场,工作时手机调了静音,而且号码未能标识公司信息,后来也没有回。”公司行政说。杨帅也称,高若翔以为是骚扰电话,也没管。
“标准汽车碰撞测试,一般需要保证除了测试部位,两辆车其他条件都差不多,从而对比两个车在目标功能上的区别,非标实验室很难做到这个程度,因此其所做的测试看个热闹就行,不具备功能性参考。”前述资深工程师说。
半个月后的8月26日,小米公司提起了民事诉讼,诉请法院判令高若翔赔偿损失500万元,高若翔的账号矩阵连续三十日登致歉声明,澄清事实。
又三个月后,小米公司向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报案,认为高若翔及其团队恶意抹黑小米汽车,涉嫌损害小米公司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海淀警方立案侦查,不久后检察院批捕了涉案人。
2025年1月25日,农历春节前夕,小米法务部在其官方微博称,此前恶意抹黑小米汽车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已经被依法缉拿归案。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转发微博并在评论区留言:“请大家帮忙转发!”
小米位于北京的企业大楼。(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 摄)
小米位于北京的企业大楼。(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 摄)
6
共生与制衡
小米公司的民事诉状称,高若翔的碰撞测试视频内容存在明显造假、恶意造谣、对比拉踩的行为。
在小米公司看来,这种行为已非孤例。其工作人员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介绍,仅2025年上半年,小米汽车相关的造谣信息就多达40万条。
“汽车自媒体大部分是靠汽车企业养活,要么给企业作宣传,要么写负面变相要商单,大部分的生存逻辑就是这样。”一位车企市场人员介绍,他认为目前车圈媒体鲜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大部分裹挟着商业目的。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原来是翔翔啊”的视频账号有几期极氪汽车母公司旗下其他品牌的内容推广。不过,公司商务介绍,两个品牌的市场人员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联;极氪汽车也回应,近来部分品牌响应集团战略有所整合,但与测评事件无关,相应品牌的公关团队至今一直独立。
在一名受访的汽车博主看来,在下行压力下,汽车领域涌入了很多人,短视频的流行也使得内容创作门槛变低,汽车视频的玩家变得良莠不齐。
“之前有自媒体说某款新车造型像棺材,还把车开到殡仪馆门口,这种话一出来,产品马上就变得引人联想,企业也会很受影响。”前述汽车外包公关人员介绍。
2025年中,头部汽车博主韩路曾发微博感慨:(一些)汽车博主评价结果的好坏,往往与内容无关,很多时候就是人情世故……如今更是叠加上了站队,很多车厂开始要求站队,一旦站队,根本不关心内容的好坏,只要站我,就有不少基础费用。
汽车博主圈的复杂生态,增加了企业对负面信息的敏感、对信源立场的辨识难度。不过,前述车企市场人员认为,一些视频博主虽然有灰色利益,但是企业所需,平台投放明码标价,也是市场行为。他认为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网络上批量雷同的恶评。“这些一看就知道是水军,不知道是从哪来的,这些往往最能影响大家的观感,给企业带来伤害。”
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之间也打起舆论战。“汽车圈的人都知道,有两家自主品牌的公关团队长期指摘对方雇水军黑自家的产品,所以有时候‘黑公关’也不是指向汽车自媒体。”一位资深汽车媒体人介绍。
据央视报道,2024年,公安部依托净网2024专项行动共侦破聚焦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违法犯罪活动案件九百余起,抓获嫌疑人五千余人。
“这个号整体还是专业技术路线,我也做过整活儿的事,有时候就算提前叮嘱了也会有很多问题,工作人员对一些信息物品的重视度跟你不是一个水位,难免出问题。”一位腰部自媒体博主说,他认为小米公司颇有“杀鸡儆猴”的意思。受访的数名博主均有此观感。
这名博主介绍,小米法务公示高若翔被抓后,影响了很多博主对车企的观感。“现在大家都比较小心,不太敢说批评的话,比起做独立原创内容,更愿意接商单,这样既赚钱又安全。”他更忧虑,“总给企业说好话迟早会失去观众,也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有些问题不被预警,或许就有人要搭上性命。”
7
涉罪争论
公诉机关认为,高若翔在制作测试视频过程中,隐瞒小米SU7小电瓶的电源线在碰撞之前被人为拆、装的事实,使用被叉车损坏的小电瓶照片进行误导,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宣称小米SU7的eCall功能遭碰撞后不能正常运作的虚假事实,致使小米汽车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公诉机关建议,应当以损害商品声誉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据刑法,损害商品声誉罪具体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资深刑辩律师张雁峰介绍:“这个罪名强调在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这往往也是一些案件的争议点,故意侧重凭空编造,明知信息的虚假性,也具备明确的伤害目的,通常会隐瞒信源。而过失不构成本罪。”
有关损害商品声誉罪,此前较为轰动的案件有“纸馅包子案”。2007年,一名电视台工作人员专门找人炮制了用纸做包子馅的虚假新闻并在该电视台播出,一时间部分公众对包子馅有疑虑不敢购买,造成恶劣影响。
“高若翔拆装小电瓶是因为客观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和依据;改装的事是外包凭借经验独立操作,极氪的车也是这么改的;而且有损毁的电瓶问题是视频发布后发现的,事先高若翔并不知道。”杨帅认为,高若翔不具备主观故意性。至于核验eCall的问题,“我们要去思考在这种场景下义务边界在哪里?高若翔的反应是符合当时测试场景的正常合理反应。”
北京大学一位资深刑法学者介绍,在损害商品声誉罪上,一些案件的争议往往涉及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区分时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如果行为人不希望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实际上还是发生了,那就看行为人不希望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有没有一定的依据。
“只要行为人不希望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且有一定依据,这个依据不要求充分,哪怕有一项依据,那么间接故意就不成立,顶多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前述学者说。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检索,有关汽车自媒体内容争议,大部分是以民事诉讼解决,法院判定自媒体侵权的,多是以赔礼道歉、赔偿费用以及关停相关账号作结。南方周末记者以“损害商品声誉罪”“汽车”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仅有一家广告商涉此情况。
“我认为对于多数商誉纠纷,应优先通过民事手段、行政方式解决。刑事诉讼应作为最后的、补充性的手段,仅适用于那些主观恶意极大、手段特别卑劣、造成后果特别严重的行为。”张雁峰说。
2025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记者来到小米公司北京总部,就涉事视频eCall工作的技术问题、刑事追责的原因、黑公关的鉴别等寻求答复,小米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测评事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相关问题不便回应。
(南方周末记者姜博文亦有贡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