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 2025 | 慢性咳嗽:从症状到疾病,探索治疗新方向

钟南山 2025-10-06 12:41

  The ERS Congress

  直击ERS 2025盛会

  对话呼吸领域全球前沿

  荷兰·阿姆斯特丹, 9月27日至10月1日

  导语

  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年会是呼吸医学领域全球顶尖的学术会议之一。今年的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25)于北京时间9月27日至10月1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举行。近2万名全球从事呼吸疾病领域临床及科研的医师、基础科学家、药学及相关行业专家在本次盛会共同探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

  为更好地传递顶尖学术会议的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数据,南山呼吸与JTD杂志合作开展 “ERS2025专访”,在会议现场邀请呼吸领域国内外专家,围绕大会热点与学术进展,探讨呼吸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话题,分享学术新观点,让更多呼吸领域同道能够远程体验学术盛宴。

  9月29日ERS年会现场,赖克方教授(JTD编委)对话国际著名咳嗽专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Kian Fan Chung教授,深入探讨了慢性咳嗽正从“症状”向“疾病实体”转变这一趋势。双方探讨了新药研发、评估方法与疾病分类等关键议题,呼吁将慢性咳嗽纳入WHO 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体系,推动慢性咳嗽的诊疗。

  专访精要

  赖克方

  教授

  ERS 2025设立了慢性咳嗽专场。据我所知,这是多年来,ERS年会第一次设立慢性咳嗽专场。现场座无虚席,充分体现了国际呼吸学界对慢性咳嗽问题的关注。会上专题报告与讨论内容十分丰富,您对此有何看法?

  Kian Fan Chung教授:咳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今年大家对咳嗽的关注度明显增加,原因有很多。全球正积极研发治疗慢性咳嗽新药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一种名为 Gefapixant的药物已在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上市,它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镇咳药。

  此外,我们对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有更好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将慢性咳嗽视为一种疾病,而不仅仅是某种疾病的症状。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正在开发中,这也是对慢性咳嗽的兴趣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

  本次大会,我们还展示了许多原创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慢性咳嗽的新治疗手段和管理方法的进展。我们在ERS会议上看到了很多关于慢性咳嗽的新疗法和管理方法方面的原创研究工作。

  赖克方

  教授

  总的来说,越来越多有关慢性咳嗽的证据表明慢性咳嗽是一种疾病实体,特别是难治性慢性咳嗽与不明原因慢性咳嗽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表型。但在WHO 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中,将慢性咳嗽定义为一种疾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思考未来应该做些什么。

  Kian Fan Chung教授:我认为,未来的主要目标是在下一版WHO ICD中,把慢性咳嗽正式列为一种疾病,而不仅是症状。目前在 ICD-11 中,咳嗽依然被归为其他疾病的症状。ERS将组织一个任务小组来推动这项工作,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并建立正确的命名体系,明确不同类型的慢性咳嗽。最终我们可能会区分为“原发性慢性咳嗽”和“与其他疾病相关的慢性咳嗽”。我们的目标是将慢性咳嗽认定为一种慢性疾病,并同时明确其症状。

  赖克方

  教授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需要大量工作的任务,但我希望我们能够尽快实现这一目标。这对医生和患者都很重要。

  Kian Fan Chung教授:对,如果患者知道自己患的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而不是模糊的“症状”,他们会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心理安慰。

  赖克方

  教授

  第五届国际咳嗽会议将于12月在中国举行。您对这次的会议有何期待?

  Kian Fan Chung教授: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国际性会议,它将在广州举行。会议将带来关于咳嗽敏感性、新治疗方法以及咳嗽评估等方面的新信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也非常期待看到中国在慢性咳嗽领域取得的进展——我相信已经有一些重要突破,我很期待这一切。

  赖克方

  教授

  感谢您对中国慢性咳嗽研究进展的关注。我们在呼吸及咳嗽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您多次来访中国,中英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密切。您对中欧、中英之间的研究合作有哪些建议?

  Kian Fan Chung教授:这种合作可以在多个层面展开。比如在机制研究上,我们需要理解外周和中枢神经机制对咳嗽敏感性的影响。另一方面,针对慢性咳嗽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依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虽然已经有像P2X3受体拮抗剂这样的药物在部分国家可用,但我们需要更多选择。

  我认为,最终慢性咳嗽在机制上将会具有高度异质性。这意味着某些患者对特定治疗反应良好,而其他人则不会。因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机制研究。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是否存在一些生物标志物,告诉我们慢性咳嗽的机制,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做更多研究,了解潜在机制,并寻找可以揭示慢性咳嗽机制的生物标志物,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精准治疗。这些研究都是在新的治疗方法方面进行的。

  同时,一个重要趋势是找到更好的慢性咳嗽评估方法,包括患者自我报告的结果和咳嗽本身的客观测量。

  赖克方

  教授

  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在推进。越来越多临床试验使用24小时咳嗽频率作为主要终点,但看起来还不能够充分评价患者咳嗽的严重程度。您看来,如何在临床试验中评估止咳药的疗效?

  Kian Fan Chung教授:我认为,仅采用一次 24 小时的监测存在一定缺陷。单日记录不足以全面反映患者的咳嗽变化。在不同天内,咳嗽次数总是存在日常波动——有些患者波动很大,而另一些则较小。仅凭一次性样本,仅能反映整个咳嗽模式的一小部分,无法全面呈现整体情况。

  另外,传统监测通常需要患者前来佩戴设备,而设备必须随身携带,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行为。此外,患者在佩戴设备后,还需再次返回并归还设备,这带来了额外的限制。

  如今,我们有了比较隐蔽、可舒适佩戴的仪器。它能够连续数天甚至数周进行监测,且几乎不造成不便。这是一个显著的优势,它能够改善患者体验,并且能更好地测量咳嗽的变异情况。单纯靠一次24小时监测是显然不够的。

  ERS 2025现场,赖克方教授对话

  Kian Fan Chung教授

  专家介绍

  Kian Fan Chung教授

  欧洲科学院院士

  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名誉资深研究员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国家心肺疾病研究所首席PI、医学实验部主任

  伦敦国际咳嗽论坛主席

  前欧洲呼吸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国际重度哮喘工作组主席

  前欧洲呼吸学会过敏与临床免疫分会主席

  首个重度哮喘国际指南执笔者

  欧洲U-BIOPRED重度哮喘登记研究核心专家

  曾担任Eur Respir J 副主编、现任Lancet Respir Med 等期刊编委、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副主编

  赖克方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中心、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疾病健康研究院、教授、博导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环境医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学分会副主委

  中国咳嗽联盟主席

  ERS 咳嗽联盟国际顾问

  中国首部咳嗽指南起草者

  欧洲呼吸协会(ERS)慢性咳指南专家组成员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咳指南专家组成员

  20余种SCl杂志和国内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敬请关注

  我们将在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微信公众号【BreathBetterJTD】,陆续推出ERS 2025年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期刊主页:

  https://jtd.amegroups.org

  编辑部邮箱:

  jthoracdis@gird.cn;

  jtd@amepc.org

  关于JTD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JTD)创刊于2009年,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及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官方出版物,由AME出版社出版发行。杂志由钟南山院士担任主编。目前,JTD的影响因子为1.9分,CiteScore 3.3分,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JTD主要刊登胸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为华南地区首本被SCIE和PubMed收录的医学专科期刊,JTD凭借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和国际化视野,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JTD特别设立了多个特色专栏,以服务不同领域的专业读者,包括空气污染专栏、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防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专栏、咳嗽专栏等。

  JTD采用线上采编系统,确保稿件处理过程的专业与高效,让作者享受到优质、快捷的出版体验。JTD是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的正式成员,严格遵循该委员会制定的指导原则,并全面采纳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关于医学期刊中学术工作的行为准则、报告规范、编辑流程及出版实践的详细建议。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期刊,JTD所有内容均遵循国际许可协议(CC BY-NC-ND 4.0),积极推动全球学术交流与共享。

  采编:JTD编辑部

  供稿:赖克方课题组

  视频后期:南山呼吸

  排版:JTD编辑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