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的一天午后,南海岛晏镜海滩上海风猎猎,仿佛游客刚刚的惊呼声还在交织。
电白区南海街道晏镜社区塘霞村村民邓俊德大气不敢出,盯着他和游客从海浪里救回来的小小身体——11岁的许朋(化名)和伙伴不慎溺水,亲属给他做的胸部按压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岸上气氛越发凝重。
“咕——”一声让人期待的微弱的声响传来。邓俊德心头一颤,许朋嘴角溢出带着泥沙的海水,原本发紫的脸颊泛起一丝血色。
邓俊德向记者描述事发经过。
邓俊德向记者描述事发经过。
意外发生:父亲救娃 4人被卷向深海
这天中午,晏镜海滩海水退去,露出了宽阔的滩涂。电白区麻岗镇村民许铭(化名)和妹夫陶志(化名)两家人来此散心,儿子许朋和同龄的外甥陶捷(化名)蹦跳着往水边跑,大人们则坐在数十米外的遮阳伞下闲聊,谁也没留意这片海滩暗藏的危机。
这里虽是不少市民钟爱的打卡点,但实则是一片野海滩。“很多滩涂位置有下陷,水下还有看不见的暗流,踩空就容易陷进去。”土生土长的邓俊德后来回忆,他当时正在和社区干部沿海滩巡看,听到游客的呼救声,定眼发现两个身影已经没入水中。
许铭和陶志发现不妙,连忙冲进水里。大约几分钟后,陶捷在慌乱中被大人抓住胳膊,拽回岸边时,小脸苍白得像张纸,只剩大口喘气的气力。
此时许朋又被海浪冲出十几米远,只能看见一个小小的头顶在水面上沉浮。许铭和陶志顾不上喘息,转身又往海里冲。他们本就不善游泳,刚才救人几乎耗光力气,再次入水不久就踉跄着脚一歪,身子也被拉入水里。挣扎间无法自救,两人也朝岸边喊起了“救命”。
临危不乱:他喊上两名游客分工救人
“会游泳的跟我来!”邓俊德的喊声穿透了混乱的人群。他当过辅警,在医院做过保安,锻炼了自己遇事冷静的心态:“落水人数多,加上水中情况复杂,靠自己一个人救人并不现实。”目光扫过人群,他一把抓住两个身材壮实的男游客:“你俩跟我下水救人吧!”
两位游客有些犹豫,邓俊德加重了语气:“快点,要来不及了!”此时,海水已淹至大人胸部,情况越发危急。
事发地点临近晏镜岭。
事发地点临近晏镜岭。
三人终于扎进水里,向落水者冲去:“先把近处的大人拖回浅水区!”两位游客水性颇佳,率先游到落水者身旁。一名游客抓住陶志,另一名游客则托着许铭,慢慢地往回挪。稍后赶到的邓俊德往前一迎,把落水者接了过来。
等把两名大人救回岸边,陶志已经能撑着地面坐起来,许铭则瘫在沙滩上,眼神发直。顾不上歇口气,邓俊德和两名游客转身又往海里冲——此时许朋的头顶已经快看不见了。
“抓住了!”下水的游客喊了一声,邓俊德靠过去帮忙,托着许朋的身体往回走。等脚终于踩住沙滩时,邓俊德才发现孩子的口鼻里全是泥沙,嘴唇紧闭,怎么喊都没反应。
30分钟按压:有人悲呼“可能不行了”
“可能不行了……”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孩子的一些家属已经瘫在地上泣不成声。邓俊德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颈动脉,又探了探鼻息,心也跟着沉了下去,但他还是鼓励家属:“别放弃!按胸口!做人工呼吸!”
许朋的爷爷跪过来,双手交叠按在孩子胸口,一下、两下、三下……旁边的亲属轮流接力,累得胳膊发抖也不肯停。
5分钟、10分钟、20分钟……时间一秒一秒过去, 许朋仍是一点反应也没有。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有人已经不忍再看。就在邓俊德觉得心快提到嗓子眼时,孩子的嘴边忽然往外溢出了一点浑浊的泥水。又不知道按了多少下,“噗”的一声,许朋突然吐出一口带泥沙的海水,紧接着,喉咙里发出了微弱的“哼”声。
“醒过来了!”邓俊德一下子激动起来,朝着远处挥手——此时,120急救车的警笛声正好传来。孩子心脏停搏复苏成功,受伤人员都被转移至医院就医。
不是第一次:他热心勇敢多次救人
看着急救车呼啸着离开,邓俊德终于松了口气:“还好救回来了,不然就太可惜了。”
这已经不是邓俊德第一次救人。在珠海工作时,他曾跳进海里救过一个溺水的游客;在医院当保安时,他经常扶起摔倒的老人去急诊室;回到社区后,他成了海滩的“志愿巡查员”,一有空就沿着海岸线走,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不能看着人没了。”面对大家的称赞,邓俊德有些不好意思。他说,功劳也要归于另外两名勇敢救人的游客。可惜的是,因为事发突然,救人游客上岸后已经自行离去,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邓俊德给记者指认事发地点。
邓俊德给记者指认事发地点。
如今再提起那天的事,邓俊德总会说:“希望大家去海边玩多注意安全,要是真遇到危险,要冷静,找对方法才能救人救己。”正是这份临危不乱的冷静,以及逆流救人的勇气,他们三人联手从死神手里抢回了危在旦夕的生命,保住了两个家庭。
海风掠过他的脸,阳光洒在沙滩上,这片曾经发生过生死营救的海域,如今又恢复了平静,却记下了这三个勇敢的身影。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李鹏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