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王猛:沿着破解高温超导机理的路一直走

广东科技头条 2025-11-20 19:18

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的几间实验室里,放着一截截几厘米长的黑色小棒,像被削好的铅笔芯。它们是人类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镍氧化物La₃Ni₂O₇。

王猛。

王猛。

两年前,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王猛带领团队发现这一全新高温超导体。以此为起点,国内外多项高温超导研究迅速跟进,取得进展。眼下,他带领团队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向着更深处探索。

近日,王猛获得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创新奖。在他看来,一次重大的科学突破需要运气,更需持久的耕耘。“基础研究没有捷径,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沉下心、盯住问题,长期、稳定地坚持下去。”他说。

搞基础研究并不总是“坐冷板凳”

“论文上线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持续处于兴奋状态,晚上不绕操场走半个小时,根本睡不着。”回忆起两年前的夏天,王猛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

超导,指的是材料在特定低温条件下,电阻为零,并表现出完全抗磁性,电流通过时完全没有损耗,被广泛认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前景。此前,科学家曾发现铜氧化物超导体,并将其转变温度推至液氮温区以上,大幅度拓宽了超导材料实际应用场景。然而,在近40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始终未能发现其他类似体系的液氮温区超导材料。

王猛。

王猛。

直到2023年,王猛团队首次发现镍氧化物La₃Ni₂O₇在压力下能实现超导,且转变温度高达80开尔文,实现这一领域的突破。

回忆研究历程,王猛感慨,从选定研究对象,到合成高质量单晶样品,再到发现超导电性,团队几乎是在一片无人区中摸索,但依然脚踏实地走好了每一步。

其间,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超导研究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新材料研究充满不确定性。王猛表示,整整3年半的时间里,团队成员开展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几乎不知道方向在哪,也没有规律可循,更难以预测结局。

“但我们的心里只有一个终极目标——探索出新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为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作出贡献。”王猛坦言,他曾想过,也许五年内都不一定能取得突破性成果,但锚定这个大目标,必须坚持去做。

“从‘0’到‘1’的突破,有时有运气加持,却始终离不开长久的坚持。”他表示,基础研究并非一直坐“冷板凳”,以平常心开展科研,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获得小的发现,就有很多惊喜。

持续向新、向深探索

发现全新高温超导体已有两年,让王猛感到格外开心的是,有越来越多团队投入到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的研究中,并不断取得新成果。

他介绍,两年间,团队已与超50家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围绕材料的基本性质展开广泛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科研人员又发现几种不同结构的镍基高温超导材料体系,相关成果在国际上持续产生影响。

此外,虽然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值得一提的是,已有不少国内外科学家成功在镍氧化物材料薄膜中实现高温超导。系列研究快速推进,将推动后续超导器件应用。

此次获得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王猛进一步感受到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研究被广泛认可。

他表示,近几年,广东对高温超导等量子研究领域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多,例如,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引进大批相关领域青年人才。系列举措为投身其中的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未来,他希望,能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实现“超导人”心中的梦想——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设计出更多高性能复合材料,推动高温超导应用。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雅楠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实习生 李琳

编辑 胡冰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