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丨文化“新三样”如何踏浪出海

南方网评 2025-05-27 16:27
02:15

有一说一丨文化“新三样”如何踏浪出海

文化“新三样”凭啥能踏浪出海?今年文博会给我们划了重点。

以前咱们文化出海主要靠戏曲巡演、文物展览这些方式,现在可不一样了。从网文改编、游戏开发到短剧制作,文化传播有了全链路。这里有网络文学的在地化改编,承载着国风的仙侠游戏的本土化实践,优秀影视作品的多语种传播和分众化运营,微短剧的跨国协作生产,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国潮”内容矩阵,在全球各地持续扩大文化魅力。

中国IP的全球化进阶,始于对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译。中国的江湖侠义、权谋智斗、少林功夫、道教哲学等符号,水墨氤氲的山水、徽派建筑的客栈、红火的新春胜景等景物,被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东方美学,在海外社交平台收获一大批“洋粉丝”。少林功夫进了《斗罗大陆》游戏,欧美玩家边切磋技能边琢磨“以柔克刚”;《庆余年》里范闲斗诗的名场面,让老外自发翻译《将进酒》;短剧《明月照我》用“嫡庶之争”传统母题嵌套现代职场叙事,在YouTube引发大量的剧情模仿。还有把水墨山水和赛博朋克混搭,马头墙配霓虹灯,这种“东方赛博”美学让ins上的外国设计师都疯狂点赞。

这波文化出海还有“智能导航”。像酷看文化这类公司,专门给国产影视动漫量身定制出海方案——给欧美观众看权谋智斗,给东南亚观众加甜宠剧情,AI自动生成32种语言字幕,连BGM都按地区换风格。这种“在地化编码”策略使中国元素全球接受度大幅提升,让不同国籍的观众都能在开放包容的“C-Culture”中产生思想与情感的投射,找到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新三样”的破圈,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我们期待更多承载东方智慧的优秀作品绽放世界舞台,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更是文明对话新格局的开启。

脚本、出镜、拍摄:顾萌萌

剪辑:曾吴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