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城市文明 | 一论推动广东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南方评论 2025-05-27 07:07

文 | 南方日报评论员

文明是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广东的汕头、韶关、河源、茂名、清远5个地级市,韶关乳源、江门鹤山、湛江廉江、清远英德和佛冈5个县(县级市)成功入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各个城市在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广东深入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果。

纵观人类发展史,城市与文明相伴相生、相互成就。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承载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明是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明建设,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广东不仅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始终坚持“一盘棋”思维,自觉将文明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着眼于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凝聚起众人拾柴的磅礴之力,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城市文明,让文明城市建设成为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文明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让文明成果普惠民生。这些年,广东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本质和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更加利民惠民、常态长效。汕头在全省首创长者呼援公益项目“汕头呼援通”,将为民爱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韶关不断擦亮“善美韶关”品牌,“善美圈”“河小青”等文明实践特色品牌深入人心;河源打造“榕树下”“公园里”等百姓宣讲品牌,让群众共建共享文明成果;茂名大力挖掘“好心文化”这一文化根脉,把弘扬“好心文化”、打造“好心茂名”城市品牌作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抓手;清远结合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亲子经典诵读、家风家训故事分享等活动,让文明家风在活动中传承……一项项惠民工程、惠民活动、惠民项目,标注下城市文明建设新高度,不仅涵养了市民文明素养,更让市民在文明建设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明城市建设的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市民的一举一动,映照着一座城市的文明;一座城市的文明,有赖于市民的文明之举。这些年,广东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搭建起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建立常态长效机制,让文明镌刻进城市品格,不断升高城市文明“海拔”。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超2300万人,志愿服务队伍超13万支,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9亿小时,涌现出3000多个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许多市民把结婚颁证点搬到户外,用种“喜事树”替代大操大办,将移风易俗观念融入快板说唱;市民积极参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主题活动,以一次次具体的文明实践高筑起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全省各地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找准自身优势特色,创新文明参与机制,抓住关键持续发力,让文明之光照亮城市、文明风尚浸润人心、文明习惯成为日常。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没有终点,文明建设一直在路上。各地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断做大“文明增量”,使文明向上的正能量充满城市各个角落,让城市更有文化气息、更富文化底蕴、更具文化风貌,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助力城市发展的硬支撑,为城市文明赋能添彩,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编辑 辜继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