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由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开发的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杭州涌现了诸如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不少优秀的科创企业,与此同时网上出现了不少将深圳与杭州作比较的声音。
在不少人的传统印象里,在数字经济时代,深圳更突出硬件生产能力,而杭州则更突出软件生态。那么,随着AI时代的来临,“深圳偏‘硬’、杭州偏‘软’”的状况是否发现了改变?小南也提出指令,让DeepSeek分析两城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DeepSeek认为,深圳“硬”与杭州“软”仍是产业基本盘,但两城均在原有优势基础上探索“软硬融合”,并或将在未来十年呈现“差异化协同”,共同构成中国科技创新的“双极”。
以下是它的回答(部分数据或表述若有错误,仅供参考):
近年来,“深圳偏硬、杭州偏软”的产业格局呈现“路径延续与局部突破并存”的特征,两城均在原有优势基础上探索“软硬融合”,但尚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以下从具体维度分析变化趋势:
1. 深圳的“硬”底色强化,但软性能力持续渗透
(1) 硬件根基持续升级
半导体突破:中芯国际深圳12英寸晶圆厂投产,华为海思加速国产替代(麒麟芯片回归),2023年深圳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6%。
新能源领跑:比亚迪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302万辆(全球第一),带动深圳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国份额超15%。
机器人爆发:大疆、优必选等企业推动深圳成全球服务机器人产业中心,2023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1/5。
(2)软性能力补强
工业软件突围:华为发布MetaERP系统突破国外垄断,中望CAD在国产替代中份额提升至35%。
数字经济扩张:腾讯云与工业富联合作打造“灯塔工厂”,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2%(2023年)。
基础研究投入: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聚焦AI、脑科学,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达5.8%(超北上广)。
(3) 结论
深圳仍以硬科技为核心竞争力,但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如工业互联网),软硬协同能力显著提升。
2. 杭州的“软”生态深化,但硬科技布局加速
(1)数字经济持续领跑
电商迭代:抖音电商杭州基地GMV破万亿,Temu(拼多多海外版)杭州运营中心推动跨境直播电商增长超50%。
云计算扩张: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稳居前三,2023年杭州云计算产业规模达4500亿元,占全国30%。
AI场景落地:杭州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城市大脑3.0覆盖交通、医疗等48个场景。
(2) 硬科技领域突破
芯片设计崛起:平头哥发布首颗SSD主控芯片“镇岳510”,阿里达摩院量子实验室成果入选《Nature》。
智能制造补链:海康威视机器视觉设备全球市占率超40%,新华三半导体研发中心落地杭州,钱塘区半导体产业园集聚企业超200家。
生物医药发力: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启明医疗心脏瓣膜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3)结论
杭州仍以数字经济为主引擎,但通过“新制造业计划”补强硬科技短板,形成“软带硬”的产业升级路径。
3. 双向融合趋势:从“硬软割裂”到“生态耦合”
(1)深圳的融合实践
智能硬件+AI服务:大疆无人机搭载AI避障算法,华为问界汽车整合鸿蒙车机系统。
硬件供应链数字化:华强北电子市场转型“元器件电商+线下体验”,嘉立创PCB在线设计平台服务全球工程师。
(2)杭州的融合实践
数字技术+实体制造:犀牛智造通过AI预测服装销量,实现“100件起订、7天交货”柔性生产。
数据驱动研发:阿里云联合浙江大学研发AI制药平台,将新药研发周期缩短70%。
(3)结论
两城均向“软硬一体化”演进,但深圳侧重“硬科技底座+数字增值服务”,杭州侧重“数据资源反哺硬技术创新”。
4. 未改变的本质差异
(1)原始基因约束
深圳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与移民文化仍支撑硬件快速迭代,杭州的民营资本与消费数据优势继续赋能模式创新。
2023年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2%(高于全国2.6%),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8.7%(高于GDP增速3.2%),主导产业惯性仍在。
(2)政策路径依赖
深圳持续加码“20+8”产业集群(半导体、智能传感器等),杭州重点建设“数字经济—新制造”双引擎,政策资源分配仍强化原有标签。
5. 总结: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未变:深圳“硬”与杭州“软”仍是产业基本盘,城市禀赋与政策导向未发生颠覆性调整。
已变:二者均在突破传统边界——深圳补软件与基础研究短板,杭州补硬科技与制造短板,形成“硬中有软、软中带硬”的新格局。
未来十年,两城或将呈现“差异化协同”:深圳作为硬科技策源地提供底层技术(如芯片、电池),杭州作为数字服务枢纽赋能场景落地(如智慧城市、跨境贸易),共同构成中国科技创新的“双极”。
策划:凤飞伟
撰文:郑伊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