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惠州市在2024年“十四五”关键攻坚阶段,坚持以系统集成思维推进三明医改经验本土化实践,通过“党政主导、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医防融合”的改革路径,构建全域协同的医改体系。
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3.8/10万和1.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83岁,较“十三五”末增长1.3岁。在2023年三级公立医院“国考”中,惠州4家医院获评A等级。
2024年全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增长率控制在0.24%,住院费用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4.22%,健康城市建设获全国通报表扬,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
01
党政高位统筹,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创新党政统筹推进机制。
市委、市政府将医改列为“一把手工程”,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卫生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将深化医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建立高位统筹、部门联动、职责明确的医改工作推进机制。
健全政府投入长效机制。
“十四五”以来,全市卫生健康财政支出275.05亿元,年均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10%左右;公立医院财政拨款收入占比从2021年8.89%提升到2024年19.16%;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人员经费支出全部由财政负担。
完善综合监管制度体系。
在5个县区、2家市直医院实施创新监管试点,推动“机构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在医疗监管领域的应用;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医改评价体系,实时监测医院运行数据,对异常费用增长及时预警干预。
02
深化三医联动,释放改革惠民红利
积极复制三明医改“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改革经验,在减少群众就医负担的同时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药品耗材集采成效显著——
2019年至今累计采购1001种药品、34类医用耗材,累计节省采购费用64.71亿元(其中药品52.2亿、耗材12.51亿)。523种国家谈判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保障重大疾病用药可及性。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
建立全市同级同价体系,完成5467项服务价格整合。
重点扶持中医(调价126项)、儿科(调价295项)等薄弱学科,累计增加医疗服务性收入4.3亿元,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2.56%。
医保保障全面升级——
参保率持续稳定95%以上,职工/居民住院政策内报销比例分别达95%和85%。
大病保险实现“万元起付、超支95%报销”,门诊共济改革使退休人员报销比例提升7个百分点。创新实施基层病种“同病同价”支付机制,覆盖400个病种。将长期住院病种按床日分值付费,有效解决需长期住院患者急难愁盼问题。
03
强基创优并举,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全市专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1家,三甲医疗机构7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入选广东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
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20个,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有4家获A等级。
创新县域医共体模式。
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三个县域医共体均建立影像、心电、远程会诊“三大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检查结果互认共享,2024年完成远程影像会诊11.2万例、心电诊断16.2万例。龙门县被遴选为广东省第一批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该县在全省率先实行“三院合一”改革,设立龙门县总医院,减少重复购置医疗设备120种,节约1.52亿元;重新调配队伍,人力成本减少1.38亿元;优化药械采购和库存管理,节约2586万元。
筑牢基层服务网络。
建成7家县域医疗次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培育27个共建专科、6个市级重点专科(基层版),2024年住院人次同比增长31.5%。全市94间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服务能力标准化验收,其中46家达到“推荐标准”。在此带动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市2024年基层诊疗量增长10%、住院量增长24.38%,县域内住院率77%,市域内住院率达93.4%,恶性肿瘤异地就医占比下降3.6个百分点。
04
医防深度融合,构建健康惠州新生态
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针对妇幼、老年、职业人群,建立“预防—治疗—康复—照护”一体化服务链条。2024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3.8/10万,婴儿死亡率1.4‰,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率达68.3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4.22%,同比提高3.82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79.83岁。
构建医防协同体系。
创新“疾控+医疗”协作模式,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推动传染病监测、慢性病管理与临床诊疗深度融合。依托市、县(区)综合医院完善慢性病防控网络,建立癌症、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牙病“四大慢性病防治中心”。
促进中医药融入医改。
发挥中医科学大会永久会址、罗浮山中医药、葛洪历史名人等本土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达到100%;全市实现县(区)二甲中医医院全覆盖,基层中医馆实现全覆盖,15%村卫生站建成中医阁。同时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中医日间病房服务,发挥中医诊疗优势,减少群众就医负担。
从三明经验到惠州实践
从数字跃动到民生温度
锚定全国“示范项目”新征程
惠州正在努力书写
关乎千家万户健康的改革答卷
您的健康获得感
就是我们改革最硬核的KPI!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