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开平这里“藏”着千家万户的“鲜货”

江门日报开平微事  2025-04-30 06:31

每天清晨,开平翠山湖高新区的冷链物流园区里,一辆辆冷藏车满载着“开平优品”等农产品鱼贯而出。这些来自开平田间地头的“鲜货”,正通过日均100吨的冷链流转量,以最快速度抵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近日,笔者走进扎根江门开平翠山湖高新区的冷链龙头企业广东新供销天平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下称“天平冷链”),解码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在保障民生供给、助力乡村振兴中书写“鲜”的答卷。

民生账本:从储备粮到“菜篮子”的精准守护

日均流转100吨货物、600吨储备粮应急保障、2338.94吨本地特色农产品在库……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天平冷链的民生底色。天平冷链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不直接出口港澳,公司却为旭日集团、鸿福堂等资质企业提供“仓储+保鲜”全流程服务,让蛋制品、饮料等快消品通过标准化品控直供港澳市场。在粮食安全领域,与江门天润农业合作承储的600吨储备粮已完成定向出库,为区域粮食应急加工筑牢防线。

在农产品保价助农方面,开平市赤水镇和赤坎镇种植马铃薯的农户早在2022年感受到天平冷链“错峰销售”模式的魅力。2022年上半年,赤水镇和赤坎镇的多批马铃薯出现滞销,农户将刚开挖收成的马铃薯进行分拣打包,运输到开平冷库储存保鲜,入库存储保鲜的马铃薯达306.32吨,有效延长保鲜期限,实现错峰销售,不但解决了滞销难题,还为农户增加了收益。此外,开平“一村一品”的马冈鹅、旭日蛋品等品牌入驻园区后,冷链外销规模持续扩大,为区域特色农业打开新市场。

跨境流通:20天海运保鲜背后的技术突围

当沃柑从广东果园启程前往加拿大,如何在20天海运中保持新鲜?天平冷链给出了技术方案:通过前端预冷、中端精准温控(保鲜期延长至45天)、末端闭环配送的全程冷链体系,将损耗率控制在极低水平。“全程是冷藏车、冷藏运输船,协助江门沃柑,走向世界。”天平冷链相关负责人说道。

面对港澳严苛的检疫标准,天平冷链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开平)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出口基地建设,通过标准化备案基地、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等专业设备自检、第三方检测合作,以及独立冷链仓储避免污染,构建从田间到口岸的全链条品控体系。同时,借助政府补贴与港澳采购商对接,持续优化出口流程,为更多“粤字号”农产品叩开港澳市场大门。

2022年12月6日,天平冷链在田头投放一台预冷柜作为田头冷链服务配套设施,供当地农产品辣椒保鲜使用。辣椒从田间采摘后可第一时间存放至田头预冷柜快速预冷保存,再运到天平基地冷藏,有效降低农产品辣椒流通环节的腐损率,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品质,延长产品的储藏期。这种“田头预冷+移动冷库”模式,正是天平冷链破解果蔬“最先一公里”保鲜难题的缩影。“目前该模式主要针对果蔬类农产品,未来将向海鲜等品类延伸。”天平冷链相关负责人说道。

作为广东省供销冷链骨干网首批核心项目,天平冷链聚焦产地加工与区域集散的功能,与全省60个运营项目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商业与公益平衡上,公司依托政府专项补贴,开展农产品冷链保鲜、商品化处理等社会化服务,将滞销农产品转化为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走出一条“订单农业+数字供销”的助农新路径。

园区助力:“翠山湖速度”加速冷链产业集聚

天平冷链的成长,离不开翠山湖高新区的全周期护航。从项目落地时的“五证预审”实现“拿地即开工”,到《高质量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提供科创、人才等多维支持,园区以“九通一平”的完善配套和“两小时通达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交通优势,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沃土。作为现代特色食品产业园的重点配套项目,天平冷链正与工业孵化基地联动,吸引更多预制菜、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开平打造广东省食品工业试点县。

从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到赋能“粤品出海”,天平冷链的实践折射出开平冷链物流的民生温度与产业雄心。随着深中通道的贯通,大湾区“1小时冷链圈”加速成形,这家扎根产地的冷链企业,正以“鲜”的速度,书写着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的新故事。

来源:江门日报开平微事

编辑 梁洁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