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60克、22周+3!全省体重最轻超早产儿在深成功救治

作者 黄思华;朱洪波 2025-02-08 16:43
01:39

超早产儿出院

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NICU的暖箱里,一个体重仅360克的婴儿正在用微弱的呼吸对抗重力。

当医学教科书将22周定义为生存禁区时,一个被称为“瑞泽的超早产儿用138天的生命历程,在透明保育箱里书写着关于生命韧性的诗篇。

胎龄仅有22周3天的“瑞泽”,出生时体重仅360克,是广东省目前为止出生体重最轻的生存极限早产儿。他的皮肤薄如蝉翼,小脚掌甚至不及成人拇指大小。

经过100多天的“生命托举”,小瑞泽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医护团队的精心照顾下终于可以健康出院。截至2月8日,小瑞泽已经比出生时重了近10倍,纠正胎龄42周1天,校正年龄15天。

荆棘中的第三次生命抉择

因个人身体情况,瑞泽妈妈怀孕之路布满荆棘,这是她第三次怀孕,前面两次都没能盼来她的宝贝;当她得知自己再次孕育了一颗小种子时非常开心,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用药和治疗。

2024年9月20日,一次超声检查结果,却犹如一记重锤——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持续性消失,此时,胎儿刚满21周、预估体重420克。限于目前国内外的救治能力,医生多次劝说她放弃继续妊娠。

这个医学建议背后,是残酷的数据现实:全球成功存活的400克以下早产儿不足300例,22周存活率不足35%。但瑞泽妈妈手机里跳动的"肉肉救治新闻,像一簇火苗点燃了黑暗中的希望,她毅然决定前往救治“肉肉”的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搏一搏”。

9月21日,怀孕仅5个月的瑞泽妈妈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跨越100公里的路程从广州来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紧急就诊。她紧紧攥着医生的手,眼中满是坚定与期待:“我想听听ta的心跳声。”

得知情况后,在医院领导的组织下,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的专家们连夜紧急集结,一场关乎母婴安危的讨论热烈展开。他们仔细分析着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母婴安全的因素,共同为瑞泽妈妈和她未出世的宝宝制定周全方案。

“哪怕希望再渺茫,我们也要为这个小生命铺一条路。”会诊专家的意见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点亮了大家心中的信念,这个在医学禁忌边缘徘徊的生命,获得了登陆人间的通行证。

打造精密如钟表的“生命维持系统”

2024年9月23日,在新生儿科的无影灯下,一场超越常规医疗认知的战役悄然打响。当小瑞泽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紧张的黄金1小时生命赛跑马上开启,整个世界却仿佛都按下了慢放键:暖箱早已提前预热,出生1分钟内医生们成功为他建立了有效呼吸通道,同一时间护士轻柔地用塑料薄膜包裹住他薄如蝉翼的皮肤,为他抵御外界的寒冷。18分钟内,小瑞泽被安全转运至NICU。40分钟时,脐动脉、脐静脉置管顺利完成,药物与营养液通过一条条“生命通道”缓缓注入他小小的身体。

监护仪上原本微弱且不稳定的波形,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逐渐平稳。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医护们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搭建着“生命的桥梁”,每一秒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为后续的救治赢得了最珍贵的“起跑线”。

小瑞泽面临的第一关首先是呼吸关。

超早产儿的每一次呼吸,都像是蝴蝶振翅般脆弱。产前,医护团队已为他使用了足疗程的糖皮质激素,促进肺部成熟。出生后,又立即在产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注,以改善通气功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呼吸机成为了小瑞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医护人员根据肺部超声、胸片、血气分析的结果,不断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这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平衡艺术,既要维持足够的通气,保证机体获得充足的氧气;又要避免气压伤,保护他那脆弱的肺部组织。

终于,经过整整73天的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小瑞泽在纠正胎龄32周5天时撤下了呼吸机,再经过近6周的无创吸氧,到纠正胎龄38周时,成功脱离了氧气。

那一刻,整个团队都为之欢呼雀跃。因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每一次参数的调整,每一次对病情的观察,都是为了让发育中的肺脏得到保护,都是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让这个脆弱的小朋友能像正常的生命一样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这凝聚着团队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第二关是循环关。

出生第5天时,小瑞泽出现了血压不稳定的状况。生存极限早产儿的血压调节机制极不完善,血压阈值宛如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脑损伤。加之超早产儿肾脏发育不完善,血压波动阈值极小,而国际上对于超早产儿血压正常参考值尚无统一标准,母亲孕期特殊的血压状况及用药史,更是让循环管理的难度呈指数级增加。

从第7天起,血压不稳定的问题愈发突出。医护团队借助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实时精准地监测着血压变化。小瑞泽的血压只能维持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稍有超出,血压偏高一点,他的尿量就像打开的水龙头,尿液“哗哗”的流;血压稍微偏低一点,水龙头似乎又给关上了,又没了小便。

为此,一方面维持血压的药物需要精准地调整,让血压维持在这个狭小范围内;另一方面,输入的液量又得根据尿出来的小便量精确跟进。在这场与小宝血压和尿量的较量中,医护团队凭借着既往的救治经验和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心,努力为瑞泽维持着生命的平衡。

第三关是营养关。

小瑞泽的营养摄入和消化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氨基酸和脂肪乳稍增加即出现高血氨、高血脂等不耐受情况,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必须精确控制。而尿量多或少又进一步加大了电解质管理的难度,钙、磷、钾、钠等电解质的平衡时刻考验着医护团队的专业能力。

在肠内营养启动方面,团队于第2天开始尝试微量喂养。由于母亲用药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科的母乳库为他提供捐赠母乳,让小瑞泽也能得到母乳的滋养。从最初的0.3毫升微量喂养开始,每一次增加的奶量都经过反复斟酌。

由于胎龄小,小瑞泽的肠道结构和功能发育均未成熟,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自主排便,结合腹部影像学检查,考虑存在肠道蠕动功能异常及胎粪性肠梗阻的可能。护理组长亲自上阵,用最小号的胃管蘸甘油灌肠,同时轻柔地按摩腹部。

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到出生第10天,小瑞泽终于排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仅一点点的胎便。那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难掩激动的心情。经过多次喂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在生后100余天时,小瑞泽终于实现了全肠内喂养,朝着健康出院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第四道关,也是最难的感染关。

超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风险极高。为了维持生命,小瑞泽小小的身上插上了很多根有创管路,如气管插管、早期脐动静脉、后期PICC、外周动脉等,每一处都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突破口。此外,他的皮肤薄嫩,大大增加了皮肤感染的风险。

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医护人员在1月内的查体和各项操作中,严格佩戴手套,使用无菌被单,为小瑞泽营造相对无菌的环境。每一次护理操作都经过严格消毒,每一个接触他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对于有创管路的维护,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和护理流程,定期评估管路使用情况,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住院期间,小瑞泽两度出现感染征象。面对危急情况,团队连夜调整抗生素方案,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果断的决策,在感染还未完全发展起来时就将其扼制在萌芽之中。“感染是悬在头顶的剑,但我们绝不让它落下”,在这场与感染的战斗中,医护团队用他们的坚守和专业,为瑞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从暖箱到母亲怀抱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瑞泽的体重增长理想,已基本能脱离氧气,他的小手会紧紧抓着护士的手指,还会咿呀发声,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宣告他的存在。这时他迎来了生命中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可以见到自己的妈妈了!

回忆起第一次袋鼠护理,瑞泽妈妈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当时我把他贴在心口,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他微弱却又充满力量的心跳。原来这么小的身体,也能暖透人心。”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熟练亲昵。瑞泽妈妈对小瑞泽的未来充满信心。

现在,只要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小瑞泽的瞳孔总会追着声音转动,仿佛在寻找那份与生俱来的羁绊。这份爱的回响,是生命最美的旋律,也是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瑞泽裹着柔软的襁褓,在母亲怀中酣睡。他的小脸洋溢着安宁,仿佛在诉说着这段不平凡的生命旅程。从2015年救治24周、500克早产儿,到2022年救治22周2天、390克,2024年21周3天、450克,再到今年挑战360克、22周3天的生存极限早产儿,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团队不断挑战医学的极限。

监护室里,瑞泽曾经睡过的暖箱空了,但生命的回响仍在延续。“医学的极限不是数字,而是信念的温度。” 当深圳湾的晨雾散去,这个曾被称作"瑞泽的婴儿,正用他逐渐有力的心跳,叩响着生命科学的下一个未知之门。

文字:黄思华

摄影/摄像:朱洪波

剪辑:谢昊燃

编辑 陈欣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