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雷州累计投入2.3亿元补助文物保护修缮

作者 邓安祺 2025-03-11 10:50

雷州城南,三元塔斑驳的砖石缝隙间,倔强的蕨类植物正在生长。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塔,经过400多年的雷轰地震仍巍然屹立,在重修后成为雷州文化地标。

古塔的涅槃恰是雷州文物保护的生动注脚。在这座拥有41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自然侵蚀与人力守护的角力每天都在上演。截至去年12月,当地已构建起包含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25处、市县两级170处的分级保护网络。

从雷祖祠的巍峨殿宇到雷州窑的千年窑火,从十贤祠的浩然正气到曲街骑楼的南洋风情,这座小城正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文物保护体系,探索出一条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创新之路……

全域织网

日前,在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文化百强县”发布仪式上,岭南文化重镇雷州从全国众多候选县域中突围而出,成为粤西地区本年度唯一登榜县市。该评选历时近半年,重点考察县域内“国家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4A、5A旅游景区”数量。

上榜全国“百强”,雷州何以能?

作为粤西地区唯一入选国务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的古城,雷州始终以“千年文脉活态博物馆”的姿态傲立岭南。

伏波祠的汉瓦铭刻着马援将军平定南疆的雄浑史诗,雷祖祠的唐砖承载着陈文玉刺史拓土开疆的治世传奇;天宁寺的晨钟暮鼓回荡“万山第一”的禅意,雷州西湖是宋代“十贤”留下的芳踪胜迹……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地标,如同镶嵌在雷阳大地的文化基因,织就“景含典故、步步风华”的古城经纬。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文化家底,如何保护好这些镌刻着千年文明密码的文化瑰宝,成为摆在这座城市面前的时代命题。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系统谋划。

雷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和省的文物保护政策,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后,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严格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并通过制定保护规划、明确责任主体等措施,确保文物安全。

据雷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曾先后出台有关古城保护的政策文件14个,近年来又进一步编制完善《雷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保护规划扩大到全市全域;先后成立名城保护、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等专家委员会,通过建章立制,推动“被动性的抢救保护”向“主动性的预防保护”转变。

驱车往雷州城西南方向,庄严肃穆的雷祖祠依山势而筑,行走祠中,各代文物令人目不暇接。雷祖祠,素有“岭南第一祠”之名,初建于唐贞观十六年,现祠为明万历三十二年重修,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本和附属文物的区别是什么?”

“文物的保护措施可以勾选多项吗?”

省普查办工作组刚穿过雷祖祠的大门,雷州市四普工作队的普查队员们便迎了上来,接连向专家提出数个问题。

据介绍,在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雷州市作为重点区域,接受了省普查办的技术指导。专家团队深入雷州进行实地调研,手把手指导普查队员解决技术难题,如坐标采集、文物影像采集等,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雷祖祠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陈文 摄

雷祖祠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陈文 摄

另一方面,雷州还组织了专业团队对雷祖祠进行全面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文物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固结构,使其得以重焕光彩。

雷祖祠的“焕新”只是窥探雷州文物保护的一扇窗。在全国文物普查中,雷州也展现出了“绣花功夫”: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469处,至2025年2月27日,已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数量463处,完成率为98.7%,已调查新发现文物数量17处。

此外,资金保障机制也持续在完善。2020-2023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共投入54611.93万元,其中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补助34处文物保护修缮、保养项目。这座古城的文化守护工程正从宏观架构向毛细血管延伸,让千年文脉在楼宇砖石与市井烟火间完成代际传承。

街巷焕新

当晨光漫过骑楼廊柱的南洋纹样,曲街在百年花窗的斑驳光影中苏醒,青石板路上蒸腾着雷州大粽和叶挞饼的香气,头戴竹笠的蒲织阿婆将新编的蒲草工艺品铺展在廊柱下,花灯、醒狮、大型公仔等装饰形成“新潮流”与“旧时光”的融合,美食集市与非遗体验区让烟火气瞬间具象化。

据《雷州府治》载:“明万历年间,雷州府城的南北通街长二里,称迎秀街。”迎秀街就是现在的曲街,不过昔日的迎秀街只延伸至真武堂。清乾隆年间,曲街延伸至二桥街丁字路口,至今不变。

雷州古城的历史不仅藏在古迹文物中,也藏在街头巷陌里。曲街历史文化街区为雷州古城内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多、类型丰富。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部分建筑物历经自然风化等原因,渐渐已成危楼。

为了更好保护雷州市历史文化街区,雷州市分别出台《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湛江市雷州市方城十字街保护规划(2020—2035年)》《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湛江市雷州市曲街保护规划(2020—2035年)》等文件,加强对雷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土地使用与规划控制的管理等。

“在修缮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用局部修饰进行墙体的修饰,既能最大程度保护建筑,又能凸显雷州特色。”雷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围绕着建筑保护、环境整治、土地使用、业态发展等内容,雷州不断推进更详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举措。

“我们希望尽量保留原有的元素和历史记忆。”此前在修缮过程中,曲街示范段改造项目负责人吴道军表示,他们采用了“针灸式”的微改造策略进行城市修补,不同于推倒重建的粗放式改造。

例如,对居民楼的墙体采用了“夹心”加固方式,在原有的墙体上铺设钢筋与混凝土进行加固,以保留原本的墙体。此外,为了还原明清时期的街区风貌,改造项目团队还查阅了大量史料,并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工艺制作还原了当时的楼面招牌,如“惠海火船”“联泰公司”等,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风貌。

新旧碰撞,曲街场景重构而富有时尚。陈文 摄

新旧碰撞,曲街场景重构而富有时尚。陈文 摄

舞龙舞狮、民俗潮玩、汉服巡游、人工雪景……今年春节期间,曲街街区从墙体、屋檐、老屋到飘窗挂满了各式炫彩灯笼,灯光摇曳,交相辉映,让人仿佛置身于热播电视剧《繁花》里黄河路的鎏金幻梦场景。

当曲街的璀璨花灯照亮了文物保护的现代答卷,雷州文化守护的深意仍在向更精微处延伸——那些镌刻着千年密码的文物,正在博物馆的恒温恒湿展柜中等待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雷州用“大处守形,微处见神”的双重逻辑,构建起文化遗产的全维度守护体系。

 “馆”好文物

阴雨织就的薄纱笼罩着雷州西湖,檐角垂落的雨线在雷州市博物馆青灰砖墙上晕开深浅墨痕。下午二时三十许,开馆时间刚过,馆前广场已绽开朵朵伞花。尽管雨天湿滑,慕名前来博物馆游览的游客却只增不减。

“雨天逛馆更有穿越感。”湛江科技学院三名女学生簇拥在“石狗奇观”展区,手机扫描二维码后,AI导览娓娓道出镇馆之宝——明颈系铃铛坐式石狗的故事。潮湿空气里蒸腾的,是千年文脉与青春目光碰撞出的滚烫星火。

雷州石狗陈列馆中收藏着一尊明颈系铃铛坐式石狗,被称为“石狗王”。 邓安祺 摄

雷州石狗陈列馆中收藏着一尊明颈系铃铛坐式石狗,被称为“石狗王”。 邓安祺 摄

据介绍,雷州市博物馆内现有馆藏文物8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国家二级文物147件和国家三级文物464件,被誉为“岭南文博一枝花”。这些文物见证着雷州乃至岭南地区的岁月变迁,是雷州市博物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核心依托。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征程中,雷州市博物馆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创新的发展举措,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目光转至“历史沿革”展厅,一尊清代铁质船锚如定海神针般矗立中央,锚的四周围有挡板,挡板上写着“船锚正在修复中”几个大字——这是雷州市博物馆馆藏清代船锚保护修复项目的现场。

“和全国大多数博物馆一样,雷州市博物馆每逢周一都是固定的闭馆时间。”雷州市博物馆的现场讲解员告诉笔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团队都会利用闭馆时间来开展修复工作。

据介绍,为积极推进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自2023年8月起,雷州市博物馆先后启动了6件珍贵铁质文物和清代船锚的保护修复项目,旨在延长文物寿命,减缓劣化速度,最大程度还原其历史风貌。

此外,为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雷州市博物馆实施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该项目通过对展厅和文物库房中珍贵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以及对现有展柜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了文物预防性收藏保护水平。

2023年8月,“雷州市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顺利结项,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文物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公众提供了数字展示服务,让文物突破时空界限,“活”在当下。

馆内一楼除了设有“历史沿革”“石狗奇观”两个展厅,还藏着一个文创中心。玄武岩石狗、雷州窑瓷狗、雷州蒲织包、石狗印章等各类文创产品一应俱全。其中,以雷州石狗为原型的瓷器、菠萝笔筒等各色文创产品成为的“抢手货”。

雷州市博物馆从民间收集的石狗多达1100多尊。 邓安祺 摄

雷州市博物馆从民间收集的石狗多达1100多尊。 邓安祺 摄

让非遗文化看得见、带得走,也是文物传承保护的重要一环。

“我们是粤西地区第一个开设文创中心的博物馆,一开始找了几家公司合作,做的产品包括蒲织包、雷州窑陶瓷茶具、雷州烟斗等。”雷州市博物馆副馆长(负责人)何海芳回忆。

以雷州石狗为原型的瓷器、菠萝笔筒等各色文创产品成为游客热捧的“抢手货”。 邓安祺 摄

以雷州石狗为原型的瓷器、菠萝笔筒等各色文创产品成为游客热捧的“抢手货”。 邓安祺 摄

当前,雷州市博物馆通过与雷州市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文创中心,深度挖掘雷州特色文化元素,围绕馆藏文物和陈列展览,开发出一系列“雷州历史文化”特色文创产品,让公众在使用过程中感受雷州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传承。

如今穿行在雷州古城,文物不再是橱窗里的静止符号,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基因。从科技赋能的预防性保护到全民参与的守护机制,从古今交融的活化利用到跨界出海的创新传播,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守正创新的实践,书写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答卷。

特写

粤西首家获批设立的民间博物馆扎根雷州

在小巷里品尝文化大餐

在雷州古城南新村片区的一处幽静巷弄中,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悄然矗立。院墙外悬挂的“雷州家生博物馆”牌匾,标志着粤西地区首个获批设立的民间博物馆在此扎根。这座由本土收藏家洪家生创办的民间文化殿堂,自2017年经广东省文物局正式批复设立以来,已成为展示雷州半岛千年文脉的重要载体。

十几只憨态可掬的雷州石狗列队迎宾,残缺的雷州窑陶片拼贴而成样式各异的墙饰……走进这座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20平方米的展馆,不计其数的藏品在时光长廊中次第展开。

家生博物馆大门。 邓安祺 摄

家生博物馆大门。 邓安祺 摄

一有参观者踏入,洪家生便热情地迎上来,开始介绍起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

 “这可不是餐桌上的碗碟,而是赫赫有名的雷州陶瓷枕头,是从又高又冷的砖石枕头演变而来……”在雷州窑展区,一片片其貌不扬的陶片,残缺的陶枕、陶碗、香炉横卧在展架上,洪家生讲述着属于它们的雷州故事。

洪家生捧着陶枕讲述起背后的故事。 邓安祺 摄

洪家生捧着陶枕讲述起背后的故事。 邓安祺 摄

眼前这些陶片,全是洪家生亲自深入到乡村的田间地头或山岭上,几乎寻遍了雷州各个窑口才挖掘到的。

上世纪80年代,推土机的轰鸣震颤着千年窑址。当人们将那些釉色斑驳的唐碗宋罐残片视作工业废料时,洪家生却忙着在挖掘机的钢爪下抢回“逝去的岁月”。尽管淘到的“宝贝”有不少是残缺或破损的,他仍非常重视,逐件清洗干净并珍藏起来。

 “有机会,我也想把它们都修复好,拼接起来。”洪家生告诉笔者,这里的每块陶片都会按照不同的窑口分门别类放置,就是为了将来的修复作准备。

 “完整的不过三个,你在市面上也很难看到。”洪家生打开铁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七八个陶枕介绍道,雷州半岛先民在炎夏之时就是用陶枕等清凉之物来降温安睡。

行至三楼展厅,素墙灰瓦间不见庙堂重器,唯有民间生活史在述说。清代的古家具与民国斑驳的犁耙耱相邻而列,新中国成立后的婴儿摇篮上方悬挂旧时人们自制的“冰箱”……展品以时间为纬、民生为经,织就一部岭南烟火长卷。

“你猜,这个小箱子是作什么用途的?”一进展厅,洪家生便迫不及待拿起一件旧物,只见箱子上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共有四个隔层,一拉开,墨砚、毛笔、书簿等出现在眼前,原来这是清代富贵人家的公子上学用的书箱。

 “文物保护并不是藏起来,而是要让大家看得见,而我当初办馆,就没有想过赚钱。”洪家生如是说。

零门槛进入的家生博物馆以开放姿态聚合起四海藏家与本土文化守望者,更成为雷州文旅产品中一个独特的符号。这座隐于市井的文化宝库,不仅填补了粤西地区民间博物馆建设的空白,更为市民游客搭建起接触本土历史的多维窗口。

如今,这座从个人藏室升格为专业文化空间的博物馆,正以更优的运营模式,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之间探寻着平衡之道。

撰文:邓安祺

编辑 陈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