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昂扬姿态展现新作为!2025年,汕头金融系统将如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2-20 09:00

南海潮涌,三江奔流。近日举行的汕头市金融系统工作会议交出2024年金融答卷,一组数字勾勒出省域副中心城市金融发展新图景: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至176.83亿元,增速领跑粤东;证券交易额突破3.6万亿元,稳居全省(不含深圳)第四;A股上市军团扩容至31家,全国排名跃居第39位;普惠金融精准滴灌125.4万户市场主体,减费让利超亿元……

数据跃动间,见证着汕头引导金融活水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踏实步伐。

春江水暖处,变革正当时。站在“十四五”规划决胜收官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汕头金融系统如何以新金融实践培育新质生产力,如何在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蹚出特色路径,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汕头金融系统展现新作风新作为,助力特区迎头赶上。 受访者供图

汕头金融系统展现新作风新作为,助力特区迎头赶上。  受访者供图

● 筑牢金融安全底线

金融安全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石,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24年,面对外部环境波动和内部转型压力,汕头金融系统以“稳”的硬举措应对“变”的新挑战,通过央地协同、机制创新、精准施策,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金融安全防线。

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关乎经济全局与民生福祉。聚焦“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汕头以“扩围增效”为核心,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通过12次联合会商、6场专题推进会,精准修复重点房企问题项目,建立覆盖55个项目的“白名单”制度,累计授信审批金额达295.5亿元,发放贷款225.36亿元。同时,为保交楼注入金融“活水”,全市银行机构为26个保交房项目提供开发贷款153.25亿元,为45个项目提供按揭贷款119.49亿元,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助力楼市止跌回稳。

守住群众“钱袋子”,是金融风险防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汕头建立央地协同、市区联动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方面强化宣传教育,2024年汕头累计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等金融宣传教育工作,累计开展各类线下金融宣传活动约600场次,线上宣传点击量超19万次,宣传覆盖约30万人次;组织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各类金融宣传教育活动超5000场次,触达消费者超500万人次。

另一方面,汕头严打非法金融活动。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头监管分局(以下简称“汕头金融监管分局”)了解到,过去一年该局指导辖内金融监管支局主动融入地方防非处非工作机制,完善市县两级打非体系,会同属地打非办对近300家企业及商户进行排查,联防联控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对于金融行业自身,过去一年全市银行保险机构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整改安全隐患问题23个,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针对中小法人银行风险,汕头金融监管分局实施“一行一策”重点监管工作方案,推动不良贷款清收,夯实机构稳健经营基础。

汕头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坚持央地协同,打好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战。一方面,协同加快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进程,推动法人城商行强化资本管理,严控表内外投资业务,夯实稳健发展根基;另一方面,紧盯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传导链条,统筹推进防风险与稳发展。

具体而言,汕头将持续推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助力市场信心修复;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同时积极应对地方债务和外部冲击挑战,以系统思维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

● 强化金融供给效能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脊梁。2024年,汕头金融系统紧扣“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精准滴灌的金融供给赋能实体经济,以创新协同的产融生态重塑产业格局,交出了一份“量增质升”的年度答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95.03亿元,“三新两特一大”产业贡献超六成;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速领跑粤东;A股上市公司增至31家,资本市场“汕头板块”加速崛起……这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深度耦合,更是汕头金融从“输血”到“造血”的系统性跃升

过去一年,汕头加大金融供给,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三新两特一大”产业主战场,汕头推动资源向重点领域集聚。2024年,全市银行“三新两特一大”重点产业企业贷款余额416.22亿元,同比增长5.04%。

同时,在绿色金融领域创新产品频出,能效减排挂钩贷款、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特色工具落地生根,助力企业盘活绿色资产,加速低碳转型步伐。外贸金融同样亮点纷呈,“一站式”贸易金融服务推动全市贸易融资余额突破百亿大关,达106.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5.85%,为汕头优势产业“扬帆出海”提供坚实支撑。保险机构则通过拓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325.48亿元,同比增长5.23%,为外贸企业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筑起“安全堤坝”。

记者从建设银行汕头市分行了解到,该行以59.01亿元贷款支持962家相关企业,潮阳潮南印染产业园获31亿元信贷“活水”,34家入园企业借绿色金融实现转型升级;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49亿元,专利权质押融资规模位居行业前列,知识产权“纸变钱”破解科创企业融资瓶颈。平安财险为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等传统产业及海上风电新赛道提供超300亿元风险保障,并创新推出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为大健康产业筑起安全屏障。

在全市金融系统工作会议上,汕头特别强调,各金融机构要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持续提升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能力。近年来,汕头科创型企业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4年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136.08亿元,同比激增71.3%。面对科创企业“高风险、高成长、轻资产”与传统金融服务的错配难题,金融机构需要加速升级服务模式——增设科技支行、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实设备更新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另一边,资本市场的“汕头力量”同样亮眼:2024年末,超研股份叩开创业板大门,成为注册制全面实施后汕头首家上市企业。这已是过去五年间汕头新增的第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新增数量居粤东西北地区榜首。

此外,2025年1月,广发证券粤东分公司助力汕头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债券发行的低成本突破,首期10.1亿元公司债券是汕头第一次发行纯5年期债券,发行利率也低于广东省内城市同期簿记的2A+5年期私募债,充分彰显了市场对汕头国资信用资质的高度信任,以及对汕头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上市公司作为地方经济的“领头雁”,对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显著。2025年,汕头将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驶入资本市场的“快车道”——通过上市企业发债增发激励、产业化并购重组引导、新增募投项目落地等举措,强化资本市场服务效能。依托深交所等三大交易所培育基地,对近百家后备企业开展定向辅导;引导产业基金、风投资本聚焦本地优质项目,形成“孵化—培育—上市”的良性循环。

● 普惠金融润泽城乡

在澄海区上厝村周边的狮头鹅养殖场里,数千只鹅群昂首阔步,养殖户林金来正忙着调配饲料。“以前小打小闹,一年赚不到几个钱。银行帮助了我,提供贷款支持,养殖规模扩大后,现在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这位朴实的农户道出的心声,正是汕头金融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生动注脚。

金融如水,润泽万物。2024年,汕头金融系统以普惠金融为笔,以“百千万工程”为卷,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数据显示,2024年汕头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57.12亿元,同比增长28.11%。

小微企业作为经济“毛细血管”,始终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汕头全面建立市、区(县)两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累计走访企业9.21万户,发放贷款159.38亿元,至2024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加85.97亿元,综合融资成本降低0.89个百分点。同时,2024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29.52亿元,同比增长1.9%;全市新发放人民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其中新发放人民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全市金融系统有效落实七类业务17项降费措施,截至2024年末累计减费让利支付手续费约1.05亿元,惠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125.4万户。

金融创新深入乡村田野的肌理的肌理。据了解,澄海农商银行通过对现有金融产品进行整合简化,创新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服务,推出“普惠贷”“狮头鹅贷”“作坊贷”等系列小微企业贷款产品,通过200余名“乡村金融特派员”送贷上门,让田间地头的鹅群、车间里的玩具配件都成为“信用资产”。

近年来,汕头金融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催生了城乡融合的万千气象。76家银行机构与汕头市69个镇(街道)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并向帮扶镇(街道)辖内市场主体发放贷款88.08亿元,为特色产业注入动能;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31亿元,赔付支出1.26亿元,织就乡村振兴“安全网”。

不仅如此,汕头聚焦扩大内需,设备更新项目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2.84亿元,汽车、家电消费贷款增长41亿元,银企对接会促成58亿元融资意向,从生产到消费,金融助力城乡经济循环更加畅通。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了解到,农发行汕头市分行以绿色金融勾勒乡村振兴新图景,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支持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擦亮“绿色银行”品牌,清洁能源与生态治理同步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与产业升级相得益彰。

从产业升级到乡村振兴,从风险防控到普惠共享,汕头金融系统的每一步都彰显着金融活水与城市脉动的深度融合。汕头市金融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与市场活力的深度激发,汕头金融必将以更开放的格局、更创新的实践,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汕头样本”,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记者手记

守住“金融向实”的初心

当“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命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在汕头这片热土上书写新篇?这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转型升级,更折射出区域经济突围的深层逻辑。汕头金融的进阶之路,既需立足本土禀赋,更需以全局视野探路破局,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破题一:金融与产业,从“给钱”到“共成长”。

过去,金融常被看作“发钱的工具”,但高质量发展需要它变成“成长的伙伴”。比如,传统产业升级需要长期资金支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新兴产业创新风险高,需要金融敢“第一个吃螃蟹”。

两条腿走路,未来也许一路坦途:一是用政策引导资金“细水长流”支持重点产业,比如设立专项基金,让资本和企业“绑在一起走长路”;二是创新金融工具,比如把企业的技术专利、订单数据变成“信用抵押物”,让轻资产科创企业也能借到“及时雨”。

破题二:区域协同,让金融资源“流动”起来。

汕头的机遇不仅在本地,更在区域联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绝非某个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既需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联动,也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连接器”角色。例如,借鉴苏州工业园“飞地经济”经验,探索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共建“金融创新试验田”,在跨境投融资、绿色金融标准互认等领域先行先试;同时,联合潮州、揭阳等周边城市,打造“粤东金融走廊”,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信用信息共享,破解区域金融资源碎片化困局。

破题三:金融创新,要“破冰”更要深耕本地。

金融创新往往伴随风险,但过度保守同样可能错失机遇。当前,全国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汕头若能以“特区精神”破冰试水,或可开辟差异化发展路径。比如,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等前沿领域争取政策支持;针对海洋经济特色,探索设立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将蓝碳生态价值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金融资产,等等。

对于地方金融机构,与其盲目追求规模,不如深耕本地特色——比如针对潮汕遍布全球的华侨资源,设计“侨乡金融”产品;利用狮头鹅、玩具等特色产业数据,开发“接地气”的贷款模式。这种“小而美”的服务,反而能形成独特竞争力。

金融的终极命题,始终是如何服务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面对新环境,汕头更需要守住“金融向实”的初心——既能托举“大项目”的雄心,也能温暖“小作坊”的期待;既能对接国际市场的浪潮,也能润泽田间地头的期盼,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南方+记者 谢嘉龙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吴夏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