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挂牌成立3家医院,在粤东地区正式补上了全国293个地市级中医院的“最后一块拼图”;在2024年全省科技大会上,获得了中医药领域唯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首届“岭南名方”遴选中,成为了入选品种最多的医院……
它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广中医一院”)。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长子”,这一所有60年历史的附属医院被誉为“大师平台,名医摇篮,百姓医院”,是国家重点专科学科单位数量最多的中医院之一,也是专科集群最全的中医院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景。
耕耘一甲子,精诚铸辉煌。在中医药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它逐渐走出一条“国字号”的攀登之路,先后拿下了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示范中医医院等称号,更是将管理、技术、人才和品牌从广东平移至川渝地区,初步建起了西南大地上的“中医标杆”。
立足广东,面向湾区,辐射西南。乘着中医药发展的春天,广中医一院正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岭南医学传承创新的振兴之路。
服务大湾区
半年挂牌成立3家分院
2024年3月,广中医一院中山医院启动合作共建;7月初,坐落在汕尾市城区、总投资超20亿元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深汕医院正式揭牌;7月底,广中医一院粤西医院挂牌成立……
短短6个月,一口气连开3家分院,广中医一院的底气何在?原因之一来自于广中医一院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的成功探索。
2019年11月,国医大师邓铁涛雕塑在医院门诊大楼前文化广场揭幕。
2019年11月,国医大师邓铁涛雕塑在医院门诊大楼前文化广场揭幕。
时间回到了2023年7月,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在北碚区揭牌,输出医院正是广中医一院,依托医院为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合作以来,重庆医院医疗业务稳步增长,2023年门急诊75.4万人次,较合作前增长33.27%,出院3.6万人次,较合作前增长39.7%,三、四级手术量增长25.52%,急危重症患者收治量增长124.52%,住院患者区域外就诊人数也显著增长59.2%。
经过一年的培育,西南大地上的“中医标杆”雏形初现。
广中医一院副院长关彤出任重庆医院的总院长后,一年内往返粤渝两地十余次,逐渐搭建起输出医院与依托医院沟通的桥梁。他介绍,广中医一院将优质的管理、技术、人才和品牌资源“平移”到重庆,以人才为例,目前已有刘凤斌、林丽珠、李赛美、阮岩、吴伟等5个名医传承工作室落户重庆。每个工作室固定每月派出1名固定专家现场指导3—5天,每周都有工作室团队派驻。
远赴而来的广东名医,让重庆百姓有了新的依靠。
60年的广中医一院,影响力逐渐增强。广中医一院院长李俊介绍,目前广中医一院医疗集团拥有1家总院,7家政院、政校院合作共建医院。在他看来,“共建”与传统意义的“帮扶”完全不同。“共建”是“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发展”,这不仅仅是指派出医生将优质技术、理念带到欠发达地区,更要输出管理经验,进行深度参与和垂直整合管理,只有亲自管理才能将两地医疗水准逐步推向趋于同质。“形象一点说,‘共建’就是自己在自家里做事情,而不是去别人家‘帮忙’。”
肩负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一所所“复制版广中医一院”正在拔地而起。
建设亚专科
强专科集群效应加速释放
走入机场路的广中医一院,门诊大楼的一面墙上,密密麻麻挂着数十个“金字招牌”,全是国家级、省级的重点专科;在60年发展历程中,广中医一院形成了“学科为纲、专科为领、平台为基、人才为本”的鲜明发展脉络,形成了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领跑,38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2016年11月,医院建成了“大医精诚”雕塑。
2016年11月,医院建成了“大医精诚”雕塑。
走上了“国字号”的道路,广中医一院如何将优势专科的价值最大化?
一方面,发挥精准医疗价值,建立“以疾病为链条”专病管理的理念。一年来,医院基于疾病分类和治疗技术,进一步细分亚专科72个,鼓励挖掘中医药治疗优势方案。
另一方面,整合专科集群优势,巩固医院核心竞争力。建立骨伤中心、妇儿中心、针推康复中心等8大专科集群,组建多学科团队疑难杂病诊疗中心,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提升临床综合诊治水平。
2023年,广中医一院启动改善就医体验专项工程建设,多管齐下提升患者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断释放“智慧医疗”红利,用“信息”代替患者跑;推行预住院和预出院服务,让数据“动”起来。据统计,投运以来,患者住院等候检查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均下降。
——开通午间门诊,实现“线上预约看专家,当天挂号看专科”,更好地满足群众不同时段的就诊需要。
——大力推行“互联网+护理服务”,让居家享受护理服务成为了现实;增设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和肿瘤中医特色治疗门诊,提升患者对中医传统疗法的信任度。
中医慢病管理,大有前景。今年,医院成为了数字化慢病管理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旨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慢病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咨询服务和管理,以实现对慢性病患者全病程的医疗管理。
人才兴院
打造中医药传承梯队
在广中医一院,岐黄之道薪火相继,杏林妙手、名医大家不断涌现,以国家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医大家黄耀燊、新中国第一位中医学教授罗元恺、岭南中医肿瘤事业的开拓者周岱翰为代表的一批批名医大家励精图治、矢志不渝地践行“大医精诚”,鼓励一批批中医人追寻着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梦想。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4年“最美医生”,广中医一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个人。
今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新开设了“岱翰国医班”,探索“5+3一体化”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协同培养。这是继2015年开设首届以国医大师邓铁涛为名的“铁涛班”后,进行的又一次新尝试,将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学长制”与“导师制”相结合,培养更多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多年来,广中医一院持续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层次,拓展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成长空间——
引培结合,自培为主,打造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选拔若干名在重点学科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育。医院现有以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罗颂平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5人、广东省名中医40人,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守正创新、内外结合,培育优秀中青年医学人才。打造“分层次、分梯队、分类型”的中青年骨干人才培育新模式。有针对性地立项培育卓越人才、菁英人才和青优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广东特支计划”省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人才)青年拔尖人才3人。
读经典、跟名师,打造岭南医学传承梯队。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成立国家级、省级、院级等名医工作室共49个,培养了近300名院内继承人。医院建有各级别名医传承工作室61个,其中国家级30个。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一个面向未来,更加多元的中医药人才体系已初步形成。
筑巢引凤
以科研“变量”拓展临床诊疗的“增量”
10月,在全省科技大会上,广中医一院杨忠奇团队所研发的《中药“人用经验”技术体系构建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更是本届中医药领域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研究项目。
医院成立60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超过80项,其中“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研成果数量和水平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自2018年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以来,医院获得7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励,在治疗重大疑难疾病、中医优势疾病以及中医药成果转化上交出了一张漂亮答卷。
目前,医院正在研究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课题4项。
以现代科技之刃雕刻中医药之美,在打造中医药科研平台的道路上,医院高速奔跑,瞄准大平台吸引高素质人才。医院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研究平台,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与中药新药转化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为我省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撑。
从科研文章到中医药产品,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广中医一院找到了突破点——院内制剂。在首批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遴选工作中,清金得生片、助孕丸入选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心阳片入选“岭南名方”孵育品种。
六十年,广中医一院人走出了一条全力以赴攀登医学高峰之路、一条全神贯注发展中医药之路。未来,医院将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以民为本、厚德重生、精勤不倦、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进一步擦亮“精诚”文化品牌,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岭南中医药特色的高水平医院而不懈奋斗。
光荣榜
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急诊科、心血管科、肺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儿科、耳鼻喉科、老年病科、针灸科
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心血管科、脾胃病科、内分泌科、妇科、肿瘤科、针灸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妇科学、伤寒学、中医儿科学、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预防医学
国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岭南罗氏妇科流派、靳三针流派
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岭南火针疗法、岭南罗氏妇科诊法
全国首个:全国首例中西医结合抢救病例;首个中医学科的肿瘤专业学术期刊《中医肿瘤学杂志》;
获评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青年文明号,多次获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称号。
■对话
广中医一院党委书记邝卫红:
以公益性为导向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从1964年的门诊部发展成大型中医院医疗集团;年门急诊服务量从9万人次增长到超300万人次;年出院量从182人次跃升至12万人次……邝卫红介绍,医院将以公益性导向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以“精诚”文化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问:作为一所广东头部中医医院,我们应如何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推动医院发展?
邝卫红:迈向高质量发展,要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动改革,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以打造中医领域标杆医院为目标,又要坚持打开门办医院,不故步自封,扩大与全球先进医学的交流与融合,致力为岭南医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定棋盘”,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医院决策机制、薪酬制度等多项制度,建立起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和监督有力的医院管理制度。
“布棋局”,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医院创新动能。开展医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措施,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实现“中医疗效有数据、中医优势有证据”,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贡献力量。
“明棋眼”,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以健全分级诊疗体系为目标,出台医疗质量综合考核办法,加速亚专科分化建设,鼓励新技术、疑难手术、中医药优势方案的名医工作室再建设及院内院外师承工作,让中医药持续发挥强大澎湃动能。
问:在推进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方面,医院进行了哪些探索与研究?
邝卫红:十年来,医院党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努力破解党务与业务“两张皮”难题,以党的建设推动中心工作的开展,着力提升学科专科建设水平,加快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完成业务科室和分支机构院管中层领导干部选任工作;落实“头雁”工程,选优配强书记队伍,严格落实党建与业务工作“一岗双责”,每年组织党建专题培训和支部书记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激发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为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广中医一院院长李俊:
再造一个新的广中医一院
健全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采取“平移”战术实现分院同质化发展、设置青年专项培育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计划……李俊表示,作为岭南医学的发源地,经过60年砥砺奋进和改革创新,医院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未来持续开展优势专科和学科建设、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推动以临床导向为中医药科研创新,增强医院影响力和辐射力,再造一个新的广中医一院。
问:作为一所高水平建设医院,医院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下沉上,做了哪些有效的探索?
李俊:今年来医院加大了对外医疗合作步伐,目前形成了医院“1+N”的发展格局,拥有1家总院,7家政院、政校院合作共建医院,其中实现主营主管的有5家。7家分院合作运营方式有差异,但有一个总原则不变——即“品牌、管理、技术、人才”平移,让技术力量、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都保持“一院标准”。比如在管理上派出管理团队担任分院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副书记、总会计师等职务,在专科上落实“学术主任+执行主任”的双主任制,实行“一科多区”管理模式,在人才上,分院“下订单”向总院要人才,这些做法可以让一所初出茅庐的中医院从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需求。
问: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第一临床学院,医院如何培养塑造中医药人才?
李俊:医院将坚持人才强院战略积蓄发展动能,发挥好“引、留、培、用”机制,壮大中医药领军人才,培育中医药青年拔尖人才,加大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力度,推出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机制。持续推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对接全国、全省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形成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立青年专项,在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项目中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启动引进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来院带徒工作,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为年轻一代人才成长铺路。
问:在科学研究领域,医院采取了哪些策略?
李俊:当前一些科研成果往往止步于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成果转化少,转化能力弱,难以为医院发展带来新的增量,下一阶段,将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与推进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培育、建设校企联合的中医药成果转化平台,健全以科技量值为核心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着力推进临床科研一体化、生物样本库等学科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在增加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的同时,大力开展创新中药、经典名方等系列产品的研发,让创新成果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更好地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
南方+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刘苡婷
图片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