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岭南春意盎然,在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新地标逢简新地里,杏坛水乡“青年说”系列活动之逢简专场的现场氛围格外火热。
一群来自杏坛水乡的青年、企业家、小店主理人、政府部门代表,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在观点碰撞中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围绕文旅开发、景区管理、乡村振兴等话题,共同畅想逢简的Next Level,为逢简的“出圈”和“长红”寻找新思路和新点子。
杏坛水乡“青年说”系列活动之逢简专场举行。张艳青 摄
杏坛水乡“青年说”系列活动之逢简专场举行。张艳青 摄
换个视角,“把脉”水乡文旅
逢简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50强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
逢简文旅资源禀赋优异,古桥、祠堂、科举文化、宗族文化及水乡文化浓郁,永春拳、龙舟说唱等非遗项目富有特色,逢简水乡“水光接天,碧波荡漾”的场景屡屡“出圈”。
逢简水乡文旅资源禀赋优越。杏宣供图
逢简水乡文旅资源禀赋优越。杏宣供图
当前,逢简正全力推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但在此过程中,也遭遇了文旅配套设施不完善,文旅业态单一、同质化以及流量变现不理想、引流效果难持续等难题。
逢简,该如何破题?以问题为导向,杏坛水乡“青年说”应运而生,期待借助众人智慧,得到启发、产生共鸣、凝聚合力。
“公务员眼里的逢简水乡是怎样的?”“要把逢简水乡打造成‘顺德之窗’”“深厚的水乡传统文化就是创新艺术创作的最佳灵感来源。”……尤为特别的是,这场杏坛水乡“青年说”,找到了一个新颖的角度来看逢简水乡。
杏坛水乡“青年说”换了个视角看逢简。张艳青 摄
杏坛水乡“青年说”换了个视角看逢简。张艳青 摄
现场,顺德区卫生监督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股副股长谭惠谦,用一份近90页的PPT,分享了自己对逢简的观察和思考。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卫生执法人员,在民宿卫生监督工作中,谭惠谦经常来逢简,也对逢简水乡的发展保持着关注。
在他看来,逢简水乡在顺德文旅版图及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很高,“岭南水乡风貌保持完好,古树、祠堂等打造了一个天然的博物馆,这里是人们了解顺德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因此,谭惠谦也建议逢简水乡的定位,可以聚焦于“顺德之窗”。
接着,通过“为什么能”“为什么要”“怎样打造”三个维度,谭惠谦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收获了现场如潮掌声。
有呼必应,聚力找新路
“借助‘青年说’的平台,我们希望做到突出的问题有回应、破题发展有思路、各方代表凝共识。”杏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今天的讨论,能成为逢简文旅再出发的起跑线。
据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逢简村共迎来23.41万人次外来游客。其中,年初四、初五两天,单日人流量达3.5万人次。岭南水乡因游客的到来变得分外“忙碌”。众多游客在逢简踱步于小桥古祠之间,乘着小船漫游逢简,在绿意里感受水乡静谧,品尝顺德味道。
但每逢节假日、周末,逢简景点也常因停车难、拥堵等问题被不少游客“吐槽”。活动现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也透露了最新动向,在市级政策调整后,属于村集体公共公益设施用地有了更为灵活的用法。当前,逢简停车场用地报批正在有序推进中。
这场“把脉问诊”持续了近2小时。从热心本地发展的乡亲,到逢简景区的商户再到投身乡村文化传播的青年,都围绕着文化保育和传承、吸引年轻人才、商业业态丰富、停车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在逢简发展的艺术家分享感受。张艳青 摄
在逢简发展的艺术家分享感受。张艳青 摄
“岭南水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是最好的艺术创作养分来源。”在杏坛文旅新地标逢简新地中,一幅巨型的涂鸦成为热门打卡点,创作者正是彩绘艺术家李得杰。
作为青年代表,李得杰也分享了自己在逢简创作的感受,就是文化味很浓,“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传播逢简的特色,值得思考。”
除了换一个角度看村居发展,杏坛创建“青年说”活动,更深远的目的就是想要搭一个平台聚力量、寄一个希望凝共识,推动杏坛水乡提质升维。
逢简新地成为新打卡地标。杏宣供图
逢简新地成为新打卡地标。杏宣供图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举行地逢简新地,正是顺德社会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案例。如今,这里也成为了人们来逢简必打卡之地。
该项目通过“政府搭台+村居推动+企业出资+社会参与”的模式,以“体育+文化+青创”作为空间内容核心,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和创新的潮流业态,致力打造杏坛集时尚文旅、体育运动和青年生态于一体的文旅新IP。
接下来,杏坛将继续深挖文旅产业生态资源优势,以水为脉,持续提升水乡文旅魅力,做深做实做大水乡文化版图。杏坛“青年说”系列活动也将持续开展,以思维碰撞,为更多水乡村居寻找振兴新路。
撰文:张艳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